|
"津云"客户端 |
|||
原标题:深圳没我可以,路桥没我就没音乐课了
多年来,农村学校缺教师的状况一直相当严重,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为此,国家出台了免费师范生、西部支教、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执教。自2006年以来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更是一项很好的补充政策。该政策实施至今,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43.2万人,为农村教育补充了大批高素质教师。其中相当比例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加入,更为农村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我们从特岗教师队伍中挑选年轻教师付晓华的事迹刊发,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师节的特别纪念。
从河北邯郸市上青兰高速约90公里可以到达馆陶县,再从馆陶开车4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路桥乡。在中国的版图上,你可以找到无数条类似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对城市姑娘付晓华来说很不寻常,沿着这条路,付晓华把自己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姑娘变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
“我以为自己作好了心理准备,但看到这番景象还是忍不住哭了”
85后的付晓华在邯郸市里长大,从来没为什么事情发过愁,但也总觉得生活缺少目标。5年前,面临毕业的付晓华经常这样问自己:“这些年没有波澜地过去了,接下来我能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后,还能让人记得我?”
于是,听说河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时,她便毅然报考了。
此前,付晓华也报名到西部支教,但因为音乐专业名额少,没能成行。因此,对于付晓华而言,考上了河北省的特岗教师计划,意味着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开始。
离开邯郸那天,是付晓华23岁的生日。中午跟朋友“海吃”了一顿之后,付晓华就踏上了行程,“特别神圣和悲壮”。
到了馆陶县教育局,没有欢迎仪式,只有一个来接自己的校长,当付晓华提着行李来到校长所说的“接她的车”前时,她愣住了。“原本以为‘车’无论如何也会是辆机动车,没想到是个电动车。”付晓华说。
这让付晓华意识到:从城市到乡村这条路真的不好走。
校长用电动车拉上了付晓华的行李,并把付晓华带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坐上汽车,付晓华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长时间,直到“车上车下人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了”,她才听到要去的“路桥”站。
下了车,路边两个人向付晓华走来,她以为终于到学校了,没想到这两位老师是接她继续赶路的。付晓华跟着两位老师又步行了40分钟,路桥中学终于到了。
进入学校,付晓华首先看到两三排矮矮的平房,紧接着一拐弯儿看到了一片长满了一米多高黄草的操场。“这哪里是学校!”心情已经跌到谷底的付晓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以为自己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这番景象时,还是忍不住地哭了。”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不适应”等着这个城里姑娘。
夏天晚上去厕所要穿过操场,操场上密密麻麻全是小蛤蟆,“不打手电筒根本不敢去”;整个学校只有一排水龙头,所有用水都要靠水桶去提,而且只要下雨就会停电,停电就没水;到了冬天,日子更不好过,学校的暖气只在晚上烧一会儿,即使盖三床被子,第二天早上也暖不过来,晚上打的水,第二天早上就全部冻成了冰。
那一年,跟付晓华一起到路桥中学的一共有10名特岗教师,现在只剩下4人。“很多人没有熬过第一个冬天。”付晓华说。
“既然来了,就大干一番”
虽然现实比想象更残酷,也为各种困难流过眼泪,但付晓华还是留了下来。校长的一番谈话,让付晓华鼓起了勇气:既然来了,就大干一番,当一番事业来做。
豪情过后,就是现实。路桥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队伍已趋向老龄化,硬件设施相当简陋,教育水平较低,音乐教育几乎为零。
听说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付晓华原本特别兴奋,但推开教室门后看到的景象让她“惊呆了”:满屋灰尘,一些小乐器凌乱地躺在柜子一角,大多已破损了。付晓华用了一星期才把这间教室收拾出来,原本细嫩的手上划的全是口子。
尽管如此,当看着孩子们眼睛放着光、排队走进音乐教室的样子时,“我觉得很值”。付晓华开始在学校里“折腾”起来。她把那些破旧的乐器找出来,修修补补后组建了一个鼓乐队。
2010年元旦,付晓华刚到路桥中学不到半年,便迎来了一次大的挑战。她不仅要为县里教育系统主持元旦联欢会,还要为学校准备一次文艺演出。节目编排、服装道具、演员排练……所有这些都是付晓华一人完成。
演出当天,校长邀请了附近各村的支书到学校观看。虽然合唱台只是由12张破桌子拼成,虽然孩子们的歌声有太多瑕疵,但当所有班级完成表演后,学生都非常高兴,这也让付晓华心中产生了巨大成就感:“我让那些农村孩子站上了舞台,让他们敢于表现自我,让很多人对路桥中学、对路桥的学生,刮目相看。”
这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让付晓华的干劲更足了。学校里没有音响设备,她就用4个月工资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和几个便携的小音箱。学校里没有专门的排练场所,她便在学校里找来了一块绿色的大地垫,只要找到一块空地,铺上垫子、打开笔记本电脑、接上小音箱,排练厅就有了。
就这样,路桥中学在付晓华的“折腾”下,有了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社、曲艺社、广播站、古筝小组等,从2009年起,学校又有了艺术节、歌咏比赛……
更令付晓华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不仅能唱会跳,更加自信,还走出路桥到县里、市里参加演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家长们也都不再跟付晓华“对着干”,“觉得孩子不务正业”了。“现在我只要到街上去买东西,常有家长跟我打招呼,有时候谁家包了饺子还让孩子给我送点来,特别开心。”付晓华说。
“路桥少了我,学生可能就没有音乐课了,我狠不下心”
按照规定,特岗教师的服务期限为3年,付晓华最初的计划也是3年。在深圳做生意的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也需要照料。2012年,父母为在深圳为她找好了学校,条件比路桥好很多,工资至少能高出5倍。
付晓华犹豫了。听说她可能要走了,路桥的学生哭了。3年的相处,也让付晓华难以放下这群农村娃。
付晓华记得,刚到路桥中学时就赶上了教师节,乡政府在他们学校举行表彰大会。付晓华忙完走出会场时,一群学生立马围了过来,一个小女孩儿跑到她身边,怯怯地说了一句:“老师,你把手伸出来。”付晓华一边跟客人道别,一边随意伸出了手,等她转过头来身边的孩子都跑散了,但是她的掌心里多了厚厚一沓小纸片。
这些纸片有的精致整齐,有的撕得歪斜,上面有的用彩笔,有的用铅笔,写的全是对付晓华的祝福。这让付晓华的心顿时“澎湃”了,“那会儿,我跟他们接触才10天,很多孩子都叫不上名字,他们却这么喜欢我。”那一沓小纸片被付晓华一直保留至今,路桥的孩子从那一刻起就“住进了”她心里。
然而,父母也是付晓华内心最难以言说的痛:“我的同学经常会用自己的工资给父母买些东西,我不仅不能给他们买什么,连在他们身边照顾都很难做到。”
2012年,待在深圳过暑假的付晓华,准备不再走那条两边全是玉米地的小路了。
但坐在舒适的家里,一个画面总是出现在付晓华脑海中:冬日午后,自己坐在操场边看孩子们玩,阳光照在自己身上,暖暖的。“我突然觉得,深圳有没有我这个老师没什么不同,但如果我离开路桥,那些孩子就又没有音乐课,没有更多美好的生活,我狠不下心。”
2012年暑假之后,付晓华又回到了路桥。这一次,她不再是特岗教师,而是一名正式的乡村教师。
“如果教师接力棒能继续往下传该多好”
这次回来,不再是特岗教师的付晓华有了更多想法。“农村学校真的太缺老师了,我真希望能像接力棒一样,走了老人就有新来的接上,我也渴望新来的教师能再一次激励我。”付晓华说。
记者从教育部教师司了解到,特岗教师计划于2006年起在西部地区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农村中小学,在不改变教师管理事权的前提下,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由国家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别岗位教师,聘期3年。在这一中央政策的基础上,不少省份也制定了自己的特岗教师计划,付晓华参与的就是河北省的特岗教师计划。但由于对帮扶地区划分的不同,付晓华所在的路桥中学不再划分在特岗教师计划范围内,因此,2009年之后学校就再也没有特岗教师了。
然而,没有被划分在需要帮扶的范围内,并不意味着这里不缺老师。
据路桥中学校长杜金增介绍,现在他们农村学校的老师主要由几部分构成:转正的老民办老师、县职教中心培训过的一批老师、政府每年招聘的正式编制的教师,还有一直都在农村学校存在的代课教师。很多“老民办”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其他教师流动性又很大,而且不少老教师在教学上已完全跟不上新的形势,“农村学校非常渴望新教师的到来”。
现在,付晓华他们这一批特岗教师成了当地各个农村学校的宝贝。当2012年这批特岗教师工作满3年、按照规定可以离开的时候,很多校长甚至感到了恐慌,一位校长说:“如果这批人都走了,馆陶的教育就塌了。”
好在付晓华留了下来,还有不少特岗教师也留了下来。
对付晓华来说,未来的路上还有不少难题:远在深圳的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自己将来的职业道路还要好好规划,已快30岁的她终身大事还悬而未决。但无论困难多大,坚守都会是她心中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