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学习资料
关键词:
 

敬畏守护经典坚持学术比经典的通俗化重要(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8-24 17:21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对于经典的解读,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经典与通俗化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具体说来,经典的价值在当前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固然离不开各种因素的考虑,首先还应回到学术与文化的语境中来,而不能受商业之风的支配。

  为什么这样说呢?稍微了解一点中华文化特点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元典文化。自先秦以来,儒道法墨诸家所奠定的元典文化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态。嗣后,经典的价值与作用在两汉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进一步获得巩固与发展。至于说到经典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所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除去其中的神化成分,这段话至少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文学之核心,可以穿透历史与时代而得到传承与光大。

  中华文化相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质来说,属于一种世俗文化,因而四书五经之类都是教人立身行事之类,兼具学术与意识形态、宗教教化的性质,倡导的是知行合一的人格,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典多属神学系统大为不同。因此,世俗化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点。而世俗化与通俗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通的。比如,《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与学生思想观念的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现代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说过:“孔子品格的动人处,就在于他的和蔼温逊,由他对弟子的语气腔调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只可以看作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以这样的态度去读《论语》,孔子在最为漫不经心时说出一言半语,那才是妙不可言呢。”林语堂为此在上个世纪提倡语录体,被称作《论语》派。可见儒家的经典充满着世俗人情的意味,是通俗化很强的一部书。再比如《庄子》这本书,也很关注通俗的演绎。庄子的思想因此而在语体上采用“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来写作。所谓“以寓言为广”,即采用寓言方式来阐发其中的哲理,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逍遥境地。而《庄子》中的寓言,大量依靠对话体来加以表现,读起来文学性很强。这也说明,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的经典就树立了关注通俗的风范。因此,认为经典高不可攀的看法并不准确。西汉时的扬雄试图将经典玄奥化,模仿《论语》写作《法言》,效仿《周易》创作了《太玄》,现在看来,这本书真是太玄了,当时就被另一个学者刘歆讽刺为可以用来盖酱坛子,后来北宋苏东坡也批评扬雄以艰深文其浅陋。

  但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经典毕竟是经典,《艺文类聚》对于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道理,必然会去掉那些浮浅的东西,提升为哲理,因而有的在形态上不可能不深奥,比如《老子》这本书;同时经典是具体的历史情境下的产物,有的经典本向属于上古时的历史文告与占卜之书,必然是难读难懂的,如《尚书》、《周易》,这些书当然不可能像现在的网络白话那么好懂,经典快餐化的结果便是消解经典。

  还有一些经典书看上去浅显易懂,实际上韵味无穷,好读并不好懂,不过,经典的境界正在于此,所以古来一些大思想家,常常在语录体上下功夫,比如孔子与朱熹等人,甚至禅宗的经典《五灯会元》之类也是如此,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西方的哲人对此不尽能理解,比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经批评孔子的思想至多是一些道德箴言,没有什么体系:“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的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说明他不了解中华民族的真理观。孔子思想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承载者,影响深远,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符合中国人的人生观与理性观念,中国人不喜欢将理论变成灰色的思辨的对象,而喜欢知行合一,履践为上的知性与悟性,在悟性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论语》正体现出这样的境界。因此,解说经典不妨深入浅出,但必须有着深湛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学识方能臻于此境,像现在的一些人本身并无多少学养而大胆演绎,虽然红极一时,但速朽亦属必然。

  至于现代一些不看书、不思考的人,希望仅仅通过听讲就能读懂经典,其结果往往是矮子看戏,承虚接响,接受的多为二手货。现在人们好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经典来说,恐怕更是如此。如果因为自己不下功夫而指责经典难懂难学,这种心态恐怕只能是说一种奢望。当前还有一些商家,试图将经典的通俗化说成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使我常常想起现在投机成风的世俗心态,它与学术本身没有多少关系。

  为了发挥经典的文化与教化作用,中国古代历来注重对于经典解释过程中的通俗化,过去有所谓蒙学,就是将经典普及化,综观中国历史上的循吏与良吏,非常重视用儒家经典教化百姓,风化地方,二十四史中这类记载很多。至于经典的商业化,则是现代以来才兴起的一种行当。学术的通俗化与商业化并非一回事,而且经典与学术是自律的,商业化则是他律的,二者从本质上是矛盾与冲突的。现在有人一方面大谈庄子的虚静淡泊,一方面则极尽媚世走红,这岂非对庄子精神的极大反讽?

  孔子说过一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贤人做学问是为了自己的人格精神,而今天的学者则是媚悦他人。庄子中还说过这样几句话:“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的原意是说,当人们用圣人的道德去权衡与纠正一些不良现象与事情时,有些人会连这个权衡与原则也偷去为己所用。当前,倡导经典本是祛除浮浅,倡导深度,然而人们也不得不看到,经典在今天已经被窃为商业牟利的手段,自身的人文深度已经消失殆尽。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这种情况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惕,而是在所谓宽容的借口下听之任之。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后的道德与人格精神的守护,如果这道底线都被娱乐化,俗滥化,令人深感无望与齿冷。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本来缺少敬畏感,学术文化与思想文化承担着精神信仰与精神家园的守护功能,孔子晚年退而修六艺,即是整理前人经典,守护学术,为传承中华文化而殚精竭虑,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谓“发愤著书”便是对于这种人格精神的继承。不过,在如今俗乐过度的年度,学术这块圣洁的地方也未能幸免。既无宗教信仰又无道德自律的21世纪的中国人,其精神的溃败可想而知。当前,一方面,为了普及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经典,经典的通俗化固然是很要紧的,但是另一方面,在缺少敬畏、过度世俗化的环境下,敬畏经典,守护经典,坚持学术,也许比起经典的通俗化与商业化更为急迫与重要——这就是我对于经典与通俗关系的基本看法。 (作者袁济喜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经典为何?经典有何? 经典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大的文化体系创建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始祖性而不是流派性;第二,它包含着这一文化体系的基因,对该文化传统的形成,起着定型、导向的作用;第三,它是大悟性、大智慧的结晶,故内涵丰富深厚,可以作无究尽的解释发挥,所以不会过时;第四,它世代为广大范围的人群所奉读,在社会许多文化领域有普遍的影响,甚至成为一种共同性的文化语言。在中国,具备以上条件的经典,在儒家即是四书五经,在道家即是《老子》、《庄子》,在佛教即是《心经》、《金刚经》、《坛经》,在诸子百家即是《孙子》、《韩非子》、《墨子》、《楚辞》等。中国的思想文化可以说是在这些基本经典的基础上,通过各家各派创造性的诠释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经典已经在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崇高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发挥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的作用。(作者:牟钟鉴)
稿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赵晶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