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全国教育 正文
关键词:
 

大学推动世界和平 国际交流破外国大学神话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9-20 15:53
 

9月20日司法会计两大考试撞上 防空警报试鸣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北大学子看世界

  最近几年,“大学”经常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究竟将向何处发展?这种变化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及大学生有什么影响?恰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建院十周年,借此之机,几位青年学生就这些问题阐述了他们独到的见解。

  ●全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亲历世界历史发生现场的机会,也使其认识到全球大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如何向外国清晰地阐述中国的观点,不仅仅是政府外事部门的责任,更是大学教育和交流的任务

  ●大学正与世界政治同质化。各国都希望用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来影响他国的下一代

  ●全球化使中国大学贫富分化,一流大学与其他大学的差距在拉大。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国际交流打破外国大学神话

  王田:今天(9月17日)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十周年院庆。院里来了许多国际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这种频繁的国际化交流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势必会给本国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我曾在日本学习一年,自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地招收留学生以来,日本高校越来越强调爱国心和爱校心,比如,入校第一学期专门开设校史必修课,必须学会校歌,各类校际间的活动,学生必须到场,等等。在日本人看来,爱集体是通向爱国的最初道路,爱国才能保证在大学国际化日趋频繁的今天,不受外国学生生活方式、伦理观念太大的影响。

  高晨:通过大学交流,我曾有机会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游览柏林墙让我再次认识了冷战,站在布拉格广场上我曾想像过中欧历史和风情。全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亲历世界历史发生现场的机会,对个人而言,是一次知识和体验的飞跃。

  傅晓:通过国际交流,我们一方面摆脱了妄自菲薄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全球大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国内媒体总是说,中国大学生非常功利和浮躁,其实美国也一样,读研究生、急着找工作,大家都是这几条路。

  陈光:有位哈佛大学教授曾对我说,哈佛学生没什么不同,就是特别会搞关系。他们以后要成为精英,必须建立人际关系网,所以不必觉得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就特别崇高,比中国学生好多少。

  王田:的确,国际化交流打破了中国青年学生心中的外国大学神话。比如,中国学生都认为早稻田大学属亚洲一流,但在日本却不一定这样,不少教授也有滥竽充数的嫌疑。有一次,早大有位教授兴奋地对我们说,中国有所大学请他去做访问教授,大家听了就问哪个学校,他拿出证书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山东某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我知道,日本的大学也在分层,东京大学绝对是金字塔塔尖,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为政府提供最精英的人才,而其他的大学都远远落后于东大。

  大学成为思想的角力场?

  王田: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授课内容,日本的大学非常强调日本化的内容。我有位同学在早大念经济学,他告诉我,日本学者经常强调,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产生了独特的日本经济学派。在当前的日本,如果有些教授在课堂上过于宣传西化的内容,就会招致非议,甚至会引发舆论批评。从这个方面看,大学既是一个教学的地方,又是一个思想的国际角力场。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要思考,如何保持本国的特色。

  中国大学教育并没有日本那么极端,但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中国也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国际关系学界,这几年许多中国学者也在提倡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高晨:说“角力场”可能并不恰当,换成各国思想借助国际交流的平台,体现本国的特色可能更合适。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人类探索世界得出的答案正在趋同。在与西方大学的交流中,许多相互矛盾的知识都在被“磨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要做的是如何凸现自己的视角、深度和方法,而并不是一种知识战胜另一种知识。

  王田:到了日本后,发觉许多日本学者都不了解中国。一位教我们政治课的日本教授,对中国的偏见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满脑子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比如,他从来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词,因为他至今不承认新中国,而是顽固地用“毛泽东的政权”之类的表达。许多中国学生与他争论,他就说,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中国学生,我不和你们讨论这个问题。更糟糕的是,部分日本学生还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所以,我觉得,当前背景下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歪理学说的传播地。要解决外国不了解中国的问题,还需要从大学着手。

  董见微:这一点我比较赞同。从冲突的角度上看,现代大学几乎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矛盾的发源地,也将是矛盾解决的起点。大学是思想的制造工厂。如果制造的思想是荒谬的,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比如,阿富汗塔利班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阿富汗伊斯兰学生运动组织”,最初就是大多由宗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发展而来,后来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力量。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潮最初起源于芝加哥大学。

  大学教育在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些怂恿人类走向冲突的思想,萌生地基本上都在大学的校园内。但从另一方面讲,大学的融合与交流也是化解矛盾的起点,许多敏感问题都是最初在大学校园中的研讨会上争执不下,然后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上报国家的外交决策者,最终推动了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丛小东: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当前面对许多误解。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国人不理解我们的话语和阐述方式。比如,“韬光养晦”一词,西方人总以为我们暗藏着实力,等待称霸的机会。所以,如何向外国清晰地阐述中国的观点,不仅仅是政府外事部门的责任,更是大学教育和交流的任务。

  大学成为世界政治的传声筒

  陈光:相比于过去,现代大学至少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从以前的培养精英,到现在普及教育,大众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大学教育。二、有条件的大学不仅培养了本国的国际化交流人才,还在承担培养他国学生的功能。比如,超过2000名外国学生在北大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学之间双向教育的结果:越来越多的本国学生走出去,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如何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战略眼光和思考。比如我们学院已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建立中美学生的交流项目,希望在未来两个国家的高层当中,有的人会在一起学习过。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大学战略。

  沈涛:据权威人士统计,最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留学他国的人数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2004年达到了250万人。当前,在美国,30%的博士学位都由外国人获得,在英国,这个数字高达38%。8%的美国常春藤大学(指美国东北部8所历史悠久的一流大学,比如哈佛大学等)本科生和10%英国大学本科生都来自国外。美国自然科学类的新聘任教师20%出生在外国,而在中国的一流大学中很多新教员也都有海外教育背景。

  与此同时,大量跨国校际办学和交流也在蓬勃发展,比如,我校办的项目,还有发展了20年之久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国学生一起学习,畅谈世界大事,相互沟通。这些学生精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将有助于其相互理解,进而推动世界和平。

  董见微:现在的大学生如何看世界正在逐渐趋同。比如,中日关系这几年一直都是焦点,两国青年学生在一些具体细节上认识仍有不同。但是,从大的趋势上看,中日青年学生存在主流的价值观,即谁都不希望再有战争,都希望和平。其实,这就是一个更大的主题。这个主题给国际关系最大的启示是,国家间应该试图去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

  傅晓:以前的大学被称为“象牙塔”,现在的大学则不可能单纯地脱离世界政治了。去年我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当时有个“哥本哈根共识”流传很广。即由全球最有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及欧洲各大学中遴选的数名学生,大家各自开会商讨全球最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结果八个问题是一样的。学生的阅历和学识显然不如专家们,但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却达成了共识,可见,大学与世界政治已经同质化了。大学就是一个模拟的社会,里面有类似政府的学生组织等等。

  正因为此,大学出现了两种与世界政治紧密相关的苗头。首先是青年学生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各国都希望用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来影响他国的下一代。所以,各国政治家在访问时都纷纷到最著名的大学去演讲,一来希望通过个人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二来则使大学随之成为世界政治的传声筒。比如,克林顿来北大演讲,针对的目标不仅仅是北大的学生,更是想通过北大在中国的影响力,把美国的声音传给全中国的民众。

  中国大学被“西化”了吗?

  丛小东:很多人都说,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量,但我觉得,大学同样也在推动全球化。当今,各国都把美国的大学视为模仿对象。很多知名学者和教授都有在美国大学学习或研究的经历。这些学者回国后,将其所学到的技术、经验和思想向本国传播,实际上成了一种全球化力量。对于国家而言,美国一直以来对大学的研究给予很高的资金支持,进而大力促使大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商业手段转化到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如今,中国的清华、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日本的高校也纷纷效仿。中国的大学在课程设置、大学体制等许多方面,更是向美国大学学习。从这个角度上来审视大学的变化,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第一,任何不善于学习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大学,可能都会落后于这个时代;第二,对中国的大学来说,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否可以避免“西化”?

  董见微:我觉得“西化”这个概念要跟现代化区分开来。我们到底是在西方化,还是现代化?应该承认,在大部分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我们需要当前的这种模仿和学习,并且不断追赶,但也需要知道,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例如,我们在学习西医的同时,中医也保留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发扬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也成了中国大学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傅晓:其实,争论“西化”与否并不稀奇了,现在中国大学的问题在于,缺乏很有特色的学校。在美国,至今仍有一些很小的学院保留了好名声,例如,女子学院、专业学院等。但在中国,似乎已到了任何一个大学或学院,无论多小,都五脏俱全、任何学科都有的地步了。中国1000多所高校何必都是综合性院校呢?其次还有一个高校管理问题。有同学申请到加拿大、美国学习,那边的办公室会很积极、全面地把各类信息发给你,似乎就在你身边办公,这种管理和服务有时连自己学校都满足不了。比如,自己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有管理者会让你去找某部门,该部门又把你推到另一部门,到了最后,那个部门说,我们今天开会,你明天再来吧。

  沈涛:我还想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今天所有的谈话内容都指的是一流大学,那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边远地区、发展比较落后的高校呢?在我看来,全球化使中国大学贫富分化,一流大学跟一流大学在交流,越来越强,这些大学的学生出国机会多、信息多、见识广,而其他大学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一流大学与其他大学的差距在拉大,其他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整体水平也无法与一流大学相比。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应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以上谈话者均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本次谈话由王文主持、整理,由李玉磊记录。)(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稿源 《环球时报》 编辑 韩怡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