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老版 正文
关键词:
 

试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成功经验

http://www.enorth.com.cn  2001-09-18 14:58
 

9月20日司法会计两大考试撞上 防空警报试鸣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并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认为《三国演义》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各有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等,都长期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其中全书的中心人物、最重要的主角——诸葛亮的形象,是作者热情创造并且被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智慧、忠贞的贤相的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成功经验作粗浅地探讨:(一)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二)忠贞的典型。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三)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诸葛亮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备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四)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这是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智慧的化身

  小说从诸葛亮出山起到病逝五丈原止,始终把他放到激烈尖锐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去写,所谓“疾风知劲草”,在困境中显示他无比的智慧,在逆境中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无比的忠贞,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也是诸葛亮形象被塑造得如此鲜明生动、高大感人的重要原因。

  《三国演义》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遇事能冷静地作具体、辩证的分析,知己知彼,既谨慎又大胆,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克敌制胜,充分表现了他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灵活机智的指挥艺术。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法。

  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制定了强调人谋、重视人和、联吴抗曹、占据荆益、待机而动、进取中原的正确战略决策。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能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而后来关羽没有领会“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刘备不听“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的劝谏,两人都违背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犯了战略性错误,遭致荆州被袭、彝陵惨败。从正、反两方面足见诸葛亮对刘备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他的智慧确能扭转乾坤。“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小说精心描写“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第38回)

  从刘备得到孔明相助之前与之后的不同处境,可以看出,诸葛亮确是济世之全才。实际上刘备是个会用人的人,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具体如何使用人才却非其所长,这是因为他缺乏运筹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张、赵等人之勇,也难免屡战屡败,“命运多骞”。诸葛亮即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表的“神机妙算”。他一出山就非同小可,“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张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第39回)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张飞原来是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徐州。(第2、14回)后来在诸葛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义释严颜,使四十五处关隘望风归顺;假醉赚张邰,智取瓦口隘。(第63、70回)诸葛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第70、71回)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日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因而能够调动三军,夺取胜利。

  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最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曹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地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帐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超人本领,全面展示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使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更加光辉高大、激动人心。

  在当阳兵败之后的最危急关头,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游说东吴,从而由他揭开赤壁之战的序幕。(第43回)“舌战群儒”一场充分显示他杰出辩论天才和外交家才能。他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关系,处处争取主动而占得先机。在“舌战群儒”中理足词严驳倒主降派,使群儒尽皆失色,为吴抗曹扫清障碍;采用先激后说之法折服孙权,胜利完成出使东吴联吴抗曹的战略任务;巧用《铜雀台赋》反激周瑜,促使他与曹操势不两立。诸葛亮充分利用孙、曹的矛盾,时时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与既忌恨他又需要借重他的周瑜共事,巧妙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作掩护,多次避开周瑜的陷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活剧.“奇谋借箭”、“借东风”,终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条件。他身处险境却安如泰山,当破曹的东风一起,矛盾就要转化时便巧妙地离开虎口。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写下了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在东吴对曹魏施展的一切计谋中都早被诸葛亮识破,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预料与掌握之中,他是暗地指挥、操纵着这场战役。可见吴、魏双方中无一人可与他相匹敌。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丧魂失魄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倒不如说是栽在诸葛亮手里。这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战争,真正的导演、指挥是他。诸葛亮的性格、意志、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在安定边远少数民族的“征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南人不复反”,并用“蛮人治蛮”之策安定后方,一劳永逸,这是非常高明的。(第87回至90回)后方稳定而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才出祁山与曹魏决死战。可见“平蛮”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更显示他胸中自千山万壑的城府。

  “然而,智者千虑,或有—失。马稷失街亭,说明诸葛亮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但他却在危急之际,不慌不忙敢用“空城计”弥补,渡过难关,仅以几十个贴身老兵吓迟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使司马懿仰叹息:“吾不如孔明也!”(第95回)诸葛亮一反“牛平谨慎”,来个“弄险”,引起司马懿大疑而不敢贸进城,这正是他知己知彼、神机妙算的结果。在个奇妙而引人人胜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思想、性格又一次升华,真正成为智慧的化身。

  小说从多方面着笔突出诸葛亮的多智。他知天文、晓地理、作八阵图,发明和监制“木牛流马”.使用地雷,传授“连擎”之法,甚至临终前还布置了锦囊妙计。(第84、102、103、104回)

小说热情赞美诸葛亮,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作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多数是合情理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并没有违背历史的买,这正是小说难能可贵之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有的神秘化描写确实超出了智谋的范围,带有信色彩,如写诸葛亮祭风、禳星、未卜先知以及使遁甲法等。(第49、103、117回)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这部巨著艺术成就。

  (二)忠贞的典型

  诸葛亮典型形象之所以成功,首先固然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忠贞的典型。这正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生长了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淡泊明志。他勤勉好学,博通古今,具有治世良才,同时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扭转天下大乱的形势,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澄清宇内、兴复汉室的远大志向。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个决策”。他虽明知这时的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处境极端穷困,也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这表明他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正义事业有执着的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这—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劳,同时又要时刻提防周瑜的暗算,但是最终还是使曹操—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

  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85回)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如此。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他为了矢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第100回)

  先主驾崩,诸葛亮忠于职守,全力支撑危局。内修政事,调整外交政策,北拒曹操,东和孙吴,南抚彝越,安居平五路;亲征南蛮,平定孟获;六出祁山,誓复汉室。但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而他还是自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他遣人送巾帼女衣辱司马懿时就深知自己食少事烦、将不久人世,但还是一刻不停地奔走操劳,总觉得对待先帝遗志,“他人不似我尽心”。(第103回)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第104回)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葛其有极!”此情此景,催人泪下。(第104回)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事事处以公心,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领导艺术。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也不恃功自傲,具有领导者的风度。他治军严谨有方,注意识拔将才,智收蜀国后期支柱姜维,(第93回)选拔接班人蒋琬、费炜,(第104回)驾驭大将能因人而异,极善十处理领导层内部矛盾,及时解决文臣武将间的复杂关系,维护了队伍内部的团结。面对地位特殊的关羽、张飞,他以诚相待,以智谋折服他们,尽力感化又不失原则。骄傲自负的关羽要求入川与马超比试高低,诸葛亮赞扬他“绝伦超群”满足其“高人一筹”的欲望,同时又不会损害马超的自尊心,从而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火并。(第65回)

  诸葛亮严于律己、赏罚分明的法治精神最充分地表现在他的秉公执法上。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坚决推行以法治国的政治路线,他拟定的治国条例,刑法颇重。对于违法的官吏,不论亲疏不因情废法,即使是情如兄弟的马稷或托孤大臣李严也一律按法惩处。但当他见到马稷被斩后的首级时却又悲痛不已。这既是痛惜,也是自责。他上表请示自贬三等,认为不这样做不能明军律,也无以服人心。孔明废李严为民,但仍信任其子,并促于劝父改过自新。对此李严不但不抱怨而且心存感激。及孔明病逝,他认为将无复用之望而悲哭致死。诸葛亮开诚布公,公正严明,用法而能动之以情,其服人心如此!

  小说中很多地方写诸葛亮对待下属和百姓很仁慈,具有爱民仁心,在人和方面占了明显优势。携民渡江时如此,七擒孟获时也同样。他体恤来降将士,凡要回家的一律放行。火烧藤甲军见到战后惨景时落下沉痛的眼泪,并认为:“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作了深深的仟悔。(第90回)而在进军泸水时,闻水边有鬼哭神嚎声,以为“此乃吾之罪衍也”,亲去祭把而放声大哭。(第9l回)可见,从他身上可看出他不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残酷刽子手,而是一位深明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仁人。正是因为他有同情、爱抚、怜悯之心才赢得人民的爱戴,被征服的兵民“皆感孔明恩德”,呼之为“慈父”,(第90回)对比当时各路军阀,这不是轻易做得到的。

  在个人生活也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出山前他躬耕南阳,生活清贫。出山后他劳苦功高,身居要职,但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第104回)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第104回)他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

  小说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与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相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使他成为智慧、忠贞的贤相的典型,成为人民群众理想的英雄人物。小说描绘他的一言一行,基本上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也符合他的身份。达到了“一人有一个性格,一人有一个身分”,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取得的重大艺术成就。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主人公,是封建时代“王道”“仁政”政治理想的化身,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精神。因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对“暴政”,维护施行“仁政”的王朝是正义的事业,符合动乱时代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民群众追求安定生活、希望仁君贤相出现的要求和愿望,这是应该肯定的。因此,诸葛亮的思想行为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同时又潜移默化地铸造着古代中华民族精神。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诸葛亮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一个封建王朝的阶级利益,这与我们今天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应该加以区别的。

  (三)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诸葛亮终其一生可以说都处在逆境之中,可谓“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诸葛亮刚出山时,刘备只有几千士兵,投靠刘表而无立锥之地,受到蔡瑁暗算差点丧命,处境异常艰难。而这时统一北方的曹操已决计南征,其矛头必先指向战略要地荆州。但是诸葛亮并不因前途险恶而畏惧,而是迎着逆境而上,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正确的“隆中决策”,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占荆州取益州,使刘备称帝于成都,尽人谋转逆境为顺境,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关羽、刘备从战略上违背“隆中决策”,遭致惨败,蜀国从颠峰上跌落下来,由盛转衰,从此又处于逆境。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执政的重任,独撑危局,面对困难的处境也不退却。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安居平五路,冒险南征,安内攘外,决计伐魏,誓复汉室。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与敌手互有胜负,并以退兵告终,但仍百折不回坚持北伐。为了伐魏兴汉、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之中,诸葛亮竭尽智力,至死也不退缩,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仅以五万兵力使司马懿二十万大军不敢正面窥视西蜀,甚至愿意接受巾帼女衣之辱。(第103回)他六山祁山,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结束了他英雄的一生,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剧。

  诸葛亮是—个很重视人谋的人,他认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第97回)因为蜀吴是战略伙伴关系,蜀吴不灭强魏,则早晚必被强魏独个击破,两小国终究是不能偏安于一隅的。在客观上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诸葛亮对北伐事业的艰巨性是有充分认识的,但他主观上不因形势不利而有所畏惧,而是反对坐而待毙,主张尽人谋候机出击,以弱蜀抗强魏。可见,他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这正是诸葛亮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小说主人公诸葛亮没有个人野心,有的是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蜀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他犹如一盏光照全书的明灯,他的死是扣人心弦的;他死后,小说的情节显得有些黯然失色。诸葛亮这颗伟大之心停止跳动了,他的正义事业失败了,但他志决身残、死而后己的牺牲精神仍然光照日月,永为后人敬仰。他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既令人惋惜,又使人振奋!小说把诸葛亮形象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具有更强烈、更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是谙葛亮形象悲剧美之所在。

  (四)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

  《三国演义》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小说多次又恰当地运用夸张、衬托的艺术手法突出诸葛亮的非凡智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小说中诸葛亮指挥战争非常轻松自如,“眉头一皱,计上头来”,他的计谋便化成无敌的力量。小说精心选取“奇谋借箭”、“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细节描写,大力渲染诸葛亮在对饮、弹琴、观鱼中用计退敌,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耳目一新,对其智者形象更是过目不忘。作者恰当运用艺术夸张的方法,对塑造诣葛亮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小说善于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塑造诸葛亮形象。作者为了写好真正主角诸葛亮的出场,采用以宾衬主的方法,先写徐庶以衬托孔明;(第36回)采用以虚衬实的方法,再写刘备一访二访不见孔明但处处都有孔明在。(第37回)这样写,主角还未亮相但其形象已树立起来。

  小说详细描写诸葛亮与曹操、周瑜、司马懿等对手“才与才敌”、斗智比才,处处棋高一着,体现出强中更有强中手,作者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成功地突出诸葛亮的高明,收到极其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夸示周瑜的妙计,正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反问计、苦肉计、将计就计瞒过曹操,也瞒过鲁肃,唯独瞒不过孔明。但孔明的奇谋借箭却瞒过周瑜。周瑜妒忌孔明而想谋害他,但孔明用智慧渡过难关。在赤壁之战中,作者把周瑜的智谋写得非常突出,但是越突出周瑜的智谋,就越是显示出孔明鬼神莫测之机,更加说明孔明是全局的决策者、是真正的统帅。

  作者展现司马懿的诡计多端,正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加倍乖巧。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扼守秦川,使他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由于作者妙笔生花,写孔明有鬼神莫测之机,出兵出得奇,退兵退得妙,而使人感到孔明胜过司马懿。街亭失守孔明进退两难,但他临危不惧,巧摆空城计,以示不退,终于全师而退;后主中反问计召孔明班师,这时要退兵也极难,但他却以增灶遏敌之追,终于不折一人而退。这两次战役,败者是孔明,胜者是司马懿,由于作者巧妙地写孔明巧摆空城计和增灶遏敌之追,反而使人惊叹孔明用兵非凡,连司马懿也自叹不如。这样写,既不会违背孔明北伐、劳而无功的历史事实,又成功地刻划了诸葛亮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历史小说的楷模,在艺术上有开拓之功。其典型塑造的方法对我国其后的长篇小说都有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历史小说创作影响尤大。研究《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成功经验对当今历史小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对增强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力量具有重大意义。诸葛亮这个智慧、忠贞的艺术典型比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意义,使人认识到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追求统一、反对暴政追求仁政的时代精神。继《三国演义》出现的大量历史小说,虽有离奇生动的故事情节,但大多数缺乏人物性格的刻画,或刻画得不够鲜明生动,因而给人的印象就不够深刻。

  其次,小说善于采用细节、环境、性格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始终把诸葛亮放在激烈尖锐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去写,在困境、逆境、险境中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了诸葛亮无比智慧、忠贞的英雄性格,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再次,小说善于采用正衬的艺术手法塑造英雄人物。小说不是以对手的愚蠢无能表现诸葛亮的高明,而是写对手也是英雄豪杰,彼此都知己知彼,“才与才敌”,使斗争变得扑朔迷离,由此演绎出许多比才斗智的迷人情节。只因诸葛亮处处棋高一着才取得最后胜利,充分体现出强中更有强中手,通过衬托使诸葛亮形象更加高大鲜明。

  最后,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符合美的辩证法。作者歌颂美化诸葛亮,但也写出他的美中不足:错用马稷、包办代替、不听魏延奇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正好说明作者是写活人而不是写完人。诸葛亮的悲剧尽管是客观形势使然,也跟他的美中不足有关。他虽然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病逝五丈原,但人们却更加钦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更加为他叹惜,也更加欣赏他的美。

总而言之,诸葛亮这个智慧、忠贞的典型是不朽的。《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成功经验对今天历史小说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我们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总结,更好地继承这部古典名著的艺术成就。

  指导教师评语:

本文探讨了《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成功经验,认为小说作者着眼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并表现出诸葛亮在逆境中的英雄气概,揭示其悲剧性命运。论文还分析了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笔法。全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字流畅,时有个人见解,体现出一定的研究水平。

  作者: 郑宝泉 (摘自广东教育考试中心)

稿源 中国教育先锋网 编辑 高美君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