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老版 正文
关键词:
 

大学新生活大讨论:从现在起学着不谈理由

http://www.enorth.com.cn  2001-09-13 14:15
 

9月20日司法会计两大考试撞上 防空警报试鸣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九月的大学校园里,又出现了一大批新面孔,但这些年轻的脸上并不都是笑意盈盈。或许是因为考场发挥失常,或许是填报志愿失误,或许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一些人虽然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却觉得自己走错了地方--这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

  怎么办?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

  在这篇文章中,你将看到一群与你的感受十分相似的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探索这个问题,自己为自己解惑。--编者

  上课铃

  教学多年,发现不少学生存在一种十分明显的认知不协调(内心冲突):“我喜欢上大学,但我不喜欢我所在的大学,因为它无法与北大、清华等名校比。”由此而导致的问题则是:降低自我期待,缺乏学习动力。有调研表明:缺乏学习动力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重问题,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四个常见问题之一。(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我理解学生向往北大、清华的心理,但看到他们中不少人因此放弃努力,很担心他们会因一次挫折而影响一生,因而在讲完社会心理学课中的“归因理论”和“认知不协调论”后,我设计了几次讨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现状负责,并以建设性方式投入到改变现状的行动中。

  讨论一:怎么解决“喜欢上大学,但不喜欢自己的大学”这一矛盾?

  我请同学们首先谈谈自己是如何应对这一矛盾的,大家说出了不少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说服并安慰自己,比如:

  自己选的专业不错;这是北京市重点院校;学校分配好;还有那么多人上不了大学,自己能上大学已经挺不错了;既来之,则安之。

  二、挑名校的毛病。

  北大、清华的同学课业重,活得太累;了解名校的弱点;名校竞争激烈,人际关系自然就紧张。

  三、得过且过。

  随大流吧;过一天是一天吧。

  四、努力学习。

  努力学习,考名校的研究生;努力学习,出国深造;面对现实,把眼前的环境当作锻炼的机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学习。

  把这些方法分类罗列出来后,我问大家:你们认为学校有多少同学是通过“努力学习”来解决自己的认知不协调(内心冲突)的?

  全班80多位同学的观点是:仅有不到30%的同学是用“努力学习”解决其“内心冲突”的。

  讨论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不好好学习?

  70%的同学不用努力学习来解决矛盾,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为什么呢?在讨论此问题前,我们先就“学习”以及“上大学”的标准达成了共识。

  大家的结论是,“学习”的低标准是:各门成绩都合格;高标准是:学会学习并能发现和发掘自己的潜能。上“大学”的低标准是:能拿到学位、学历证书,能找到一份工作;高标准是: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并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谈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不好好学习的原因,大家提出各种理由后,我们又一一对各条作了内外归因的分类:

  属于外归因的:(外归因,又称外控,指认为事情的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如运气、他人、社会条件等)

  △高中压力大,到了大学无压力,无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因而就放松了。

  △上中学是为了上大学,但却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没有目标了。

  △拿学习和上大学的低标准要求自己,认为可以靠突击通过考试,因而没有必要努力学习。

  △和老师有关,有的老师不敬业,使得学生丧失了积极性。

  △和社会引导有关,社会要求各种证书,很多人都有了“证书情结”。

  △社会低看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使得自己受影响,并且也看低了自己。

  △环境没有压力,学校学习气氛不浓。

  △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太多,看见别人打工赚钱,自己也忍不住,让社会实践给耽误了。

  属于内归因的:(内归因,又称内控,指认为自己应对事情的结果负责,个人的努力、人格、能力、行为等内在因素决定一件事情的结果)

  △想更多接触社会,让社会实践耽误了。

  △认为高考制度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因而上大学后以不好好学习来表示反抗。

  △学校里北京籍学生多,危机意识差,不认为学习重要,认为可以一辈子靠家长,大家互相影响,学习劲头就不足了。

  △绝望。没考上北大、清华,怀疑自己的能力,尽管高考有偶然性,但没考上名校,还是造成自我怀疑。

  △考上此校是因报考失误,进校后不好好学习,闹情绪,一学期下来成绩考砸了,从此就没有了信心,越往后就越积重难返了。

  △对学校的课程无兴趣,又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结果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超水平发挥考进这所大学,认为高考能靠突击,大学也一样,因而不好好学习。

  △刚上大学时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没学好,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结果就松懈了。

  乍看起来,这些理由的确很充分,不少同学放弃努力也的确各有其苦衷,但问题是,现在学习不合格或今后找工作时,会有多少人因为同情你的理由而降低对你的要求,又有多少单位会因为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所寻找的理由十分充分而录取你?再看远点,在工作中,有谁会始终记着你的这些理由而忽视你的工作业绩?

  为此,我们开始了又一轮讨论。

  讨论三:你给自己找理由,但生活是否相信理由?

  一个人若想给自己找理由,一万个都可以找到。只是,生活是否会相信理由?人们是否会因为你的理由充分就给予你特殊的照顾?对这一问题,大家的思考是:

  杨淑娟:生活不相信理由,因为社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会因为你的理由而改变规则。

  裘任佳:为自己找理由会起到减压的作用,但别人不会因为你的理由而原谅你的问题。

  王瑞卿:社会只看重结果,世界不相信眼泪,关键在于要把事情做好。

  段言:想让别人相信你的理由而改变对你的要求,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静:给自己找理由是为自己开脱,但社会不会因此而宽容你。

  黎金:别人不会关心我们的理由,只会关心我们的现状和结果,社会是优胜劣汰的,不要把理由变作借口而放任自己。

  王靓:一切理由都是人为宽慰自己而设立的,对别人来说,事情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理由也不听解释。

  李晖:你只可以对自己有理由,在别人面前,无论什么理由,失败就是失败;而你对自己的理由,也应是下次崛起的起点。理由逃避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许你直接承认失败,当时会听到几声嘲笑,但或许仅仅是几秒种的时间,那嘲笑你的人就可能已经忘了他为什么而笑。抱怨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把自己搞好呢?!北大在没有今天如日中天的名气之前,它的学子们不也经久不衰地奋斗和勇往直前吗?!这里有绿草如茵,但这里没有未名湖。没有未名湖就不能读书吗?仍然是可以读书的,因为未名湖水并非生命之水。

  王瑞卿:逆境不是使人沉沦,使人走向“恶性循环”的理由,安徒生那篇《光荣的荆棘路》中列举的伟人们经历了多少逆境奋发的艰难,伟人如此,凡人也如此。其实很多人为自己不努力学习列举出的客观问题,多数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说学校偏远,没有名师,但实际上,书本是最好的老师。名师讲座也一样,几个小时,也不过点、线而已。而读一本书呢,理论清楚,结构明晰,读下来受益必然远大于讲座。也许很多人都渴望听厉以宁的讲座,但有谁把厉老师的书找来先看透了呢?同样,也不必抱怨图书馆的书不如北大多,又有谁敢说他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的经典都读完并且读懂了呢?

  能正视“生活不相信理由”这一现实,是一个人承担成长责任的起点。一个人只要肯对自己负责,就能担当起自身命运的重任,就有可能结束他以往因对自己不负责任而造成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并走向充满希望的良性循环。

  讨论四:我们与北大、清华同学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人对自己的负责包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担当,而一个人是否勇于承担对过去的责任,是否勇于对自己说“那件事没做好,是因为我自己……”,则是一个人开始对自己负责的标志。

  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明确意识,开始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内归因):如过去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填报志愿时考虑不周以及把报考权完全交给了父母等。

  谈到与名校同学的差异,大家的观点是:

  刘婷:我们与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真正的差异不在于各自拥有的条件不同,而在于自己。北大、清华同学的刻苦勤奋是众所皆知的,而我们爱玩,考试前凭突击也是客观存在的。

  陆媛媛:不要只看到名校学生的辉煌,要知道,那是靠以往中学时代的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内归因,而不要只抱怨学校的排名。

  (如果我们现在努力,也会赢取未来的辉煌,而如果现在仍不努力,就会再一次错失辉煌。笔者加)

  王莹:北大、清华的同学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所以开头开得很好,然后他们以常人不能想象的坚持精神一步步实现他们的目标。

  余琳:能把握自己人生的人大多体现出自觉性和坚持性等特点。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是如此。

  刘会涛:我们和北大、清华同学间的差异在于努力程度上,他们比我们考得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把我们聊天、闲逛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蔡晓锋:与北大、清华的同学比较,我们所差的不是智商,而是对自己的期望值,我们对自己的期望过低,甚至没有期望值,所以我们会在不思进取中下滑。

  这个讨论体现出大家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从内因上寻找差距,能客观看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问题了。

  谈到名校与非名校同学的差异,我最近与其他院校老师合作的一项研究课题中,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发现:我们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对北京市一所市重点中学的一个高一班与一所区属普通卫校一年级的一个班的同学作比较,又将首经贸的两个班与人大的一个班分别作比较,结果发现,两类学校的学生在聪慧性上均无显著差异,两类中学生在自律性、独立性和实验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则在实验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以往人们习惯于认为名校生与非名校生的主要差异是在聪慧性上,但很多时候决定学生差异的并非聪慧性这一因素,而是如自律、自主、实验性(主要显示一个人是有创新精神还是保守)等人格因素,了解这一点,不仅对学生和老师,而且对家长和社会都是有参考意义的。

  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以客观而冷静的态度看待别人和自己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仅止于此,他就无法前行,更何况,目前的处境并非是不可逆的。

  讨论五:和北大、清华学生的差别是否是难以弥补的?

  分组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看法:

  贾卓斌小组:内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别人能上北大,是因为他具备了某种内因。我们过去不具备那些内在优点,因而也别指望有优越的外在环境。现在我们要记取的是:如果我们从现在起让自己具备内在优势,我们毕业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流的工作机会。

  马韵小组:做人要用发展眼光看自己,过去没考好,不意味着以后的工作也一定不好,关键在于你现在是否努力。事在人为,像自律、自控、学习能力等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的。

  杨淑娟小组: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真正去做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前进的过程,是不断循环升级、挑战自己并且收获成就感的过程。

  徐晓蕾小组:难,但不是很难,刚出校门时社会就认毕业证,那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但工作一段后别人会更看重你的工作业绩,那时就是近因效应起作用了。

  王娜:人生的得失往往在很久以后被证明,所以,不必在暂时的得失间纠缠不清。如果我们现在肯付出名校同学那样的努力,我们就能在将来弥补我们间的差距。

  宋潇: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体现在工作与创造上,也许因为我们文凭的含金量低于名校同学,我们找工作之初会多费功夫。但是,只要我们具备真才实学,就能拥有自己的机会。很多成功人士没有令人羡慕的过去,却有十分辉煌的现在,有谁还会对他的过去追问不止呢?

  谈到是否让没上成名校的沮丧影响自己的一生,同学们说:

  伏婷小组:我们不会因为未上名校而放弃自己。

  李静小组:人不可能这样脆弱,我们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张媛小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一轨迹是自己划出来的,说过去没有意义,关键是不让沮丧影响自己,要把握住现在。

  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回答“决不放弃”,但仅有不到30%的同学在努力学习?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是由于青年学生知易行难,知行不统一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一定要落实到可以操作的计划和行动才行,也就是要用具体的行动计划去督促学生坐言起行。但在谈到具体的计划之前,还有一项工作非做不可,那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资源取向的角度解释现状,以使他们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其情绪,而且有助于激发其行为的动机。

  讨论六:对当前的处境能否做资源取向的解释?

  仔细讨论后,大家发现自己的学校也有许多可爱之处,比如:

  △校园绿化好,空气好。

  △学校的硬件都很新。

  △校园内很安静,学校远离尘嚣,有利于埋头读书。

  △学校是北京市重点校,分配一向也都不错。

  △学校发展较快,社会认同正逐步提高。

  袁静:校内大多是北京人,没有留京问题的困扰,大家彼此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因而压力小,人际关系单纯且友好,大家相处起来很轻松。

  张媛:北大、清华的学生受社会期望影响较大,他们不想让任何人失望,而在这里就不同,反而可以有较多的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姚小静:有些老师不敬业,正好可以看成是锻炼自己自学能力的机会。

  姚小静:在此可以培养自己的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会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我想,如果我们要罗列,还可以包括:与北大、清华的同学比,在此上学,可以让大家早了解逆境中求发展的重要性,以此避免将来的损失;早警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意;早了解“《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生活不相信理由”的道理;早警觉自己的问题,以免以后到社会上再走弯路。

  对自己的处境做资源取向的解释后,大家变得更加心平气和,于是,我把第七个讨论当作作业布置了下去。

  讨论七:我们如何让自己从现在起进入良性循环?

  我对大家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学着不谈理由,不想理由,而只想自己到底要什么,以及为了自己想要的我们当前该做什么,要尽可能具体地去想,这样才便于操作,否则又会变成新的纸上谈兵。

  贾卓斌: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与北大、清华的差距问题,其实不如说是在讨论如何面对挫折。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从零做起,更何况我们并非是从零开始!

  赵晶:老师说,取法上,仅得中,我们必须给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高高益善,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成功。社会最终还是看重能力而非出身的,我们惟有努力让自己具备能力!

  张志慧:我现在知道了我自己不想要和想要的是什么。我不要混文凭,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不要和学习与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计较。我要完善的知识结构,要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健康向上的人生,要具备实用的专业知识技巧,要幸福快乐的亲人朋友,而这是我可以控制可以做到的。

  阮健:我们应该用具体的目标鞭策自己,目标会成为效率的源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马晓晶:与其把时间用在责备环境上,不如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举止、理想抱负负责,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负责,如果总是抱怨环境,那恐怕就要“一生叹息”了。这段时间,我坚持按照计划读书,我发现自己的自律能力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而且自己的行为还影响了周围的同学,这就又为自己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黄岩:一种行动播下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养成一种性格。没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是真正的失误,真正的失误是让沮丧摆布自己而养成了惰性,以至于任凭今天从指间流过。我们要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就会享受到所有的日子。我要让自己从现在开始,通过确立明确的目标而进入良性循环。

  关静:青春不能用来抱怨,而要用来勤奋努力,上大学后我有过消沉,但我没有止于消沉。从一进校起,我就用考研的标准要求自己,还通过去北大、人大听课的方式充实自己,我因此而比北大、清华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磨炼。

  王坤:我以前没注意到我与北大、清华同学在内因方面的差异,因而也就没想到,其实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与北大、清华同学的差距。为进入良性循环,我们不应是“空想家”,而应是“实干家”,过去由于缺乏自信而不做的事,现在看来,如果去做,是可以胜任的。选准目标,坚定信念,善始善终,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逐一加以攻克。我喜欢这种为理想而奋斗的充实感,喜欢这种问心无愧的感觉。

  姚小静:努力学习,任何时候都不会太迟,应坚信只有自己给自己机会,别人才会给你机会。确立目标并且不懈努力是使自己进入良性循环的保障。我以往向自身挑战的经验告诉我,很多事只要我们尝试去做,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用自己的双手在一块方寸之地种植奇迹。

  孙亦民:对自己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归因后,再采取正确的行动,就有可能走出恶性循环,走出怪圈,并最终使自己进入良性循环。

  杨静:选择了就必须朝着目标努力,否则,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永远的恶性循环。

  李静:过去似乎总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不停运动着,没考上北大、清华,我开始放弃,放弃的不仅仅是自己,也包括原本属于自己的许多机会,如此,使差距进一步加大,就这样,自己进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我要从此刻做起,为自己的长短目标行动起来,从每天多背十个单词开始,从每周多读几篇理论文章开始,从每月多读几本书开始,从认真做好每一道习题开始……。

  张媛:良性循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省和提高的过程,可以说是渐入佳境。而循环就是要求把这种自省累积为一个习惯,成为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我而言,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再者,就是拿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较,看在48小时内的点滴变化,须知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这看似无限却是有限的平凡生活中无声无息地进行着。

  下课铃

  我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导致不同学校学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期待与自我期待。上了名校的学生,老师、父母、亲友均引以为荣,并寄予更高期望,学生自信心受到鼓舞,其自我期待自然也随之上升,行为的积极性也因而得到极大的强化。而上了非名校,老师、父母和亲友的失望与失落,加之与名校同学所得到的社会赞许存在巨大反差,使其自信心极大受挫,自我期待随之下降,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放弃。于是,就有可能应了马太效应,有的,还要让他更有;没有的,却还要继续失去(如荒废大学生活,找不着好工作,丧失自信等)。

  我组织这次讨论是希望我的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期待是个人在短期内所无法左右的,但大家却可以通过调整自我期待而使自己重新振作并奋发,久而久之,还会改变社会期待。按照“取法上,仅得中;取法中,仅得下”的道理,我对学生的建议是:“想有所作为的同学们,作为经济院校的学生,大家可以考虑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一个相对的标准。只想过好小日子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你们要立志做最幸福的家庭主妇或主夫!”

  生活不相信理由,成长取决于此时此地的努力。

  一个人,不论他过去有过多少失误,只要他肯抓住现在,并从过去的失误中汲取有利于今后成长的资源,他都可以为自己创造良性循环的机会,从而不仅避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苦恼,而且可以充分满足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此外,作为老师,我还想提请社会、学校与家长注意,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积极的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自我期待是内因,社会期待是外因。因此,如果社会、学校与家长能给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积极的鼓励与期待,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学生,更有家庭、学校与社会!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蒋玉萌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