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津高校校长系列访谈-天津工业大学专场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津云 作者: 编辑:张静怡 2022-08-29 17:00:00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2022年8月15日—8月31日,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市教委、海河传媒中心将在天津新闻广播《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联合推出“访企拓岗促就业—2022天津高校校长系列访谈”特别策划。
 
 
 

  天津北方网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2022年8月15日—8月31日,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市教委、海河传媒中心将在天津新闻广播《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联合推出“访企拓岗促就业—2022天津高校校长系列访谈”特别策划。

  活动期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负责同志将走进直播间,重点介绍各自推进“用人单位大走访 全员联动促就业”的主要成效;促进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进展情况和优秀典型;以及各学校特色专业、学院的情况。8月29日播出的节目,邀请的是天津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莉以及天津工业大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

  主持人:天津工业大学以工科见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方向,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工科生有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前景。陈校长,在您看来,在今年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这样的期待和现实是否吻合?今年我们的学生就业是否保持稳定?

  陈校长:确实是这样,天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这些年来,学校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了一些改革:

  (一)加速对传统专业的迭代升级,实施了“重新定位、重建体系、重组队伍、重整资源、重构模式”五重变革。

  (二)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化学生物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发展急需本科专业,停招14个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三)对接纺织全产业链需求,建立了纺织类专业与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有机结合模式,开设相应的实验班,以行业知识交叉案例式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工程实践等为铆合点,实现多学科交叉及专业融合,培养方案体现与行业新业态、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同频共振。

  因此,虽然今年受到毕业生总量、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进入我校的招聘企业和招聘信息并没有减少,相反,比往年还是增多的。这说明,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工作适应性等方面广泛认可,每年就业质量调研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都在95%以上。

  当然,因为学校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需求等原因,我校本科毕业生中也有很大比例专注于考研,或者考研失利后专注于二战,还有一些毕业生固有求稳心态,执着于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等,因此没有及时抓住招聘单位伸来的橄榄枝,而错失来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如何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解决社会需求与学生期待的错位,这也是我们就业工作的重点。总体来说,今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稳定。

  主持人:为落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我们学校的各位校领导都走进哪些城市和企业,访企拓岗的效果怎么样? 

  陈校长: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和特点,我校书记、校长带头,全体校领导积极行动,走访了天津市部分优质企业,还前往安徽省合肥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本溪市,和广西、广东省一些城市,也线上云端走访了江苏省南通市。走访企业包括: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倍舒特(天津)卫生用品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合肥亿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西蒙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深圳歌力思服饰有限公司等近60家用人单位。不仅校领导,各学院领导也带队走进企业,总计走访100多家企业。应该说,效果很好

  首先是:拓展新企业,深化老客户

  访企拓岗的最直接成效是拓展就业岗位数量,包含拓展新企业以及在原合作企业深度挖潜。本次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拓展新企业近40家,为学生新拓就业岗位近800个,在访企拓岗的过程中一些学院直接把简历带到企业,做起了现场“红娘”。还有很多是在访企拓岗后,马上发来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迅速对接还未就业的毕业生,到目前,向走访企业推荐毕业生超过600人,现在已经落实签约有三十多人。当然,更多的是为下一届,即2023届毕业生引入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促进学校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培养适用性人才。通过与企业人员、已工作校友的交流座谈,我们更深入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思总结学校人才培养薄弱点,从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切入,紧扣市场脉搏,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和方向,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主持人:拓岗是一方面,如何加强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呢?

  陈校长:随着产教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实校企合作也好、校地合作也好,就是四个字,绑定、融合。所谓绑定,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用人、企业技术需求深度绑定。所谓融合,就是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就像我们栽种梧桐树一样,我们把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等工作都放在这棵梧桐树上,让这些要素之间近距离接触,相互作用,持续发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校办学与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

  除来简单的人才输送,我们与地方、企业也有了更多新的合作方式:

  以更稳固的模式打通人才供需新渠道:今年我校积极组织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申报,最终30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总数位列全国第21位,在天津市高校中居首位。我校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达成合作协议。部分学院将教学实习实训和就业实习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长,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充分了解;同时,学校老师和企业HR沟通紧密,针对零零后大学生的求职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给予企业很多好的建议和方法,也促进企业在学校成功招聘到更多毕业生。

  发挥社会资源促进就业育人: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这些优质资源的作用。如,我校建立人才成长导师库,选聘校外就业导师,定期邀请导师开展线下的“就业导师大讲堂”,线上的“就业导师说”等活动,同时,将导师请入我们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困惑。

  搭建产学研一体合作平台:今年我校成立了沧州研究院,从大的意义上讲,沧州研究院就是我们学校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举措,从小的视角上看,是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沧州高新区离我们学校很近,从天津南站坐高铁22分钟就到沧州了,沧州的膜产业基础非常好,我们学校在分离膜技术领域具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无论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津膜科技上市公司的产业化背景,还是我们庞大的科研团队人才实力,都是国内领先的。通过沧州研究院的建设,正好把我们的科研优势跟沧州的产业升级充分融合,这种实实在在的校地合作,河北省政府很重视,沧州市也很重视,我们学校也高度重视,这为今后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沧州研究院已完成事业单位注册工作,首期的七个项目也已经签约了,很快,学生们就会在老师带领下在沧州研究院开始做实验了,人才的聚集效应就产生了。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学生们在沧州研究院干的好了,他们就会成为沧州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这种校地合作模式可以不断复制,近年来,我校还与浙江上虞、绍兴柯桥;河北正定等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人才集聚、共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共同推进校地共建共享。

  主持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高等工程教育也进入快速变革时期。现在新工科建设很热,您理解,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具体到我们学校,新工科的道路到底怎么走?与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学校如何差异化发展呢?

  陈校长:现在大家公认的新工科之“新”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新”的工科专业,二是传统工科专业“新”升级,三是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那么怎么做好“新工科”,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的理解和解读是:学校面向新经济、新业态,全方位凝聚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一体化整体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学部制改革,摆脱学科束缚;结合学校优势、紧扣行业特色及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专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一条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之路。下面,我简要介绍下关键的几个措施:

  (一)首先我们大力做好了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学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纺织行业特色和百年历史积淀,在深入产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发制定高质量培养方案,获批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数量占在招专业的近60%。

  为了增强专业建设的组织活力,学校评选金牌、银牌和铜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5个,通过天工本科微讲堂等平台大力弘扬优质基层教学文化,坚定不移走高质量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其次,学校大力加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互动,近10年持续实施“四进”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需求进方案、企业资源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程、教师学生进基地,将现代新技术、产业新发展、科研新成果、国际新趋势融入教育教学,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例如,纺织学院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鲁泰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开展实习实践,企业老师参与授课和指导实践等环节,打通了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再比如,机械学院连续多年联合宁波兹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天纺标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培养纺织机械方向本科生,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基地,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均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很多学生直接被合作企业录用。

  还有,我们学校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聘请企业15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指导老师,除一对一指导学生之外,还担任《工程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传授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项目的能力。

  (三)最后,学校增强新工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学校通过开展承担的四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让理论研究指导我们学校“新工科”的发展方向。

  比如我们创建“天工创新学院”,打破专业屏障,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设16类本科教学试点班,培养新工科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

  开展“启智创新夏令营”活动,将学科竞赛与夏令营课程深入融合;打造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创建了21个“创新实验室”,搭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跨学院指导,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主持人:新工科的核心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引导许多工业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我们如何培养适应这些变化、进而能够引领新变化的工程科技人才呢?

  陈校长: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某一专业的学生,而是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多才”,所以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就落在了如何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上。 

  (一)一方面,我们首先设置纺织工程新工科班、应用物理学拔尖班、法学卓越班等16类教改实验班,培养方案与行业新业态、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同频共振,将实验班人才培养经验辐射至学科群所有专业,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二)其次,我们开设了“天工创新班”,打破专业屏障,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集成复杂工程问题项目制为牵引,采用导师制个性化“一人一案”培养模式,打造导师引领、个性化修读、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新模式,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三)再次,紧密围绕智能制造,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们还设置了智能系统实践与管理、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12个微专业和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等7个辅修专业,对理工科专业进行有效补充,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例如对于纺织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新能源材料、无人机航测与空间大数据、商业思维与创新、中国文学与影视等微专业,能够有效拓展知识领域,丰富知识体系,促进就业能力提升。

  (四)在以上基础上,学校还搭建了“基础认知-综合技能-自主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课程,形成从单一到综合、从验证到创新、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校内到企业的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最后,我们通过搭建了“科技前沿讲座、启智创新夏令营、创新创业俱乐部、教师科研项目招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互联网+”及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六载体,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主持人:天津工业大学一直提出“打造一流专业,为行业培养一流人才”,陈校长,未来,我们在优化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上,还有哪些计划呢?如何与行业对接?如何与天津产业链攻坚战对接呢?如何为制造业立市服务呢?

  陈校长:

  (一)完善有水平的育人体系。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教学活动、校园活动和实习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持续做好科技创新与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深入推进拔尖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推进大类招生,促使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丰富灵活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二)打造有深度高质量的专业体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强一流学科群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

  (三)强化有内涵的课程体系。

  (1)推动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小班观摩示范课建设。

  (2)推动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推行课程思政共建课程和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模式。

  (3)通过一系列手段,形成了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

  (4)开设“新四科”课程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打造多学科融合课程,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四)深化有特色的实践体系。

  (1)以项目为牵引,以工程、理论问题为导向,推动“新工科”毕业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研发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研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2)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空间实战训练,实现从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全方位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3)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聘请行业知名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行“企业需求进方案、企业资源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程、教师学生进基地”的“四进”培养模式。

  (五)推动有技术的教育教学体系。

  加快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的校内教育教学云平台,充分利用好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以及智慧校园,大力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  

  主持人:最后,对于毕业生、在校学生和新生,您有着怎样的寄语呢?  

  陈校长:对走向人生新征程的天工毕业生们,我想说:你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希望你们光大“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天工品格,将所知所学倾注在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不拘小节,胸怀宽广,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让天工学子汇集成的光芒,在实现伟大祖国强国梦的发展大潮中熠熠生辉,各自灿烂!

  我想对全体在校生和即将加入天工的2022级新同学们说:遇见天工,你将成为更好的自己;遇见天工,你将拥抱无限可能!希望同学们爱你所选,在大学享受学习之美,发现真理之美,体验奋斗之美,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希望大家弘扬“爱校尚德、励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青春和理想书写崭新的人生篇章!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