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频频“被相亲” 谁按下了你的相亲快进键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周晓宇 2018-03-23 09:30:36

内容提要:河南姑娘邵晓燕过了一个“很纠结的假期”。今年春节,22岁的邵晓燕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相亲。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的邵晓燕有男朋友,是自己的大学同学,两人已经相处了3年多,感情很不错。

河南姑娘邵晓燕过了一个“很纠结的假期”。今年春节,22岁的邵晓燕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相亲。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的邵晓燕有男朋友,是自己的大学同学,两人已经相处了3年多,感情很不错。

可在家人强烈要求和特意安排下,她还是走向了相亲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现在挺纠结的。”因为突如其来的“被相亲”,邵晓燕很不开心。新学期开学,她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男友。

“大学生相亲越来越流行,很多同学在假期遭遇过‘被相亲’。”在西北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学生也发现,这个寒假,身边已经有好几个同学都经历了“被相亲”。每一个“被相亲”者的背后,都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大学有男朋友,回家却“被相亲”

男朋友小齐是邵晓燕的大学同学,一个东北小伙子。两人相恋近3年,打算今年夏天毕业后就订婚,一起留在南京工作。但寒假的相亲经历让邵晓燕对已经规划好的未来打了一个问号。

放寒假前,邵晓燕和小齐就已商量好,回家要和双方父母商量订婚的事情。但是就在邵晓燕回到家的第二天,她还没来得及和父母说男朋友的事,就被母亲告知已经给她安排了一个相亲对象,让她当天出门去见见。

邵晓燕拒绝去见相亲对象。她向父母讲了自己和小齐的感情经历,希望他们能见见小齐,答应订婚的事,但她的愿望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我妈不想让我嫁到外地去,怕我受委屈。”邵晓燕无奈地说。

和父母不说话,“冷战”了两天,但知道家人也是为了自己好,邵晓燕十分纠结。在母亲第二次提出要她和相亲对象见面时,她硬着头皮答应了。相亲对象是母亲同事的亲戚,在河南一所大学读大四,两家人都在一个地方,彼此知根知底。初次见面后,两人便留了联系方式,但之后并没有什么联系。

“至少让家人感觉到我也理解他们,至于结果如何,我也不好说。”就像完成例行作业一样,邵晓燕将家人安排的相亲简单应付了过去。但在她心里,对这种“被相亲”还是很有抵触。

“我们知道她和小齐的事情,之前恋爱不会要求她,但到面对成家的大事,可不能草率了。”在邵晓燕母亲看来,现在社会复杂,孩子涉世不深,不会判断,就这么一个女儿,“留在身边,找个知根知底的人家结婚,我们才放心。”

过完年,邵晓燕便早早逃离了老家,和男朋友一起回到学校。“我舍不得和小齐的感情,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邵晓燕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家里就自己一个孩子,父母考虑得更现实,都是为了自己好。但在面对小齐的时候,她却一直难以开口。

“爸妈态度坚决,我也不想让他们伤心,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先毕业再看吧!”邵晓燕说。

大学生相亲提前,有人排斥有人理解

“是不是快毕业了?有没有对象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很多大学生表示,寒假回家家里亲戚朋友经常会这样问。

郭笑飞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三,之前有过短暂的恋爱经历。春节前,得知他还没有女朋友,一位亲戚便要给他介绍,给了他联系方式,父母也打算等两人聊得差不多了就安排见面。

郭笑飞没有联系过女孩,每次父母和亲戚问起来,他总是以还不太了解不想见面而拒绝。“孩子还没有女朋友,我们挺着急的,正好放假在家,就积极张罗这个事,说不定两个人就成了呢!”郭笑飞的父亲说。

与父母的忧虑相反,郭笑飞对自己的感情大事并不是很急切。父母和亲戚的催促,有时会让他觉得很反感。“我其实挺排斥相亲的,这种事情要讲究缘分,顺其自然就好了,被动去做反而不好。”在郭笑飞看来,自己刚上大三,去相亲还早。

也有很多大学生对通过相亲接触异性表示认同。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大三的李文辉并不排斥相亲。在他看来,相亲跟其他交友方式差不多,甚至比其他方式更直接有效。“感觉现在年龄也差不多了,是时候该为终身大事考虑了。”在假期,经父母或熟人介绍,李文辉相过两次亲。

第一次相亲的时候,李文辉感觉有点尴尬,找不到话题,后来联系也不多。第二次相亲他吸取教训,提前了解了对方的一些信息,两个人聊得很投机,就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可以的话毕业就结婚。

“老家同龄人都在考虑生二胎,如果不赶快找个对象,等再过两年,好一点的‘资源’都没了。”李文辉打算毕业回老家工作。在他看来,早点相亲找到对象,自己可以安心学习和工作,父母心里也会踏实点。

来自四川的杨军在兰州交通大学读研二,寒假期间已经见了3个相亲对象,都是家里张罗的。“我自己也挺着急的。”看着村里同龄人都已结婚生子,杨军坦言,这两年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感到有压力。他想着毕业后回家就业,每次回家,都积极参加相亲。

1997年出生的张玲在西北师范大学读大三,寒假回家,她第一次参加了相亲。去年以来,家人知道她没有男朋友,就一直在老家物色合适的相亲对象。“妈妈对这个男生的印象比较好。”两人见面之后,张玲觉得人还不错,就在微信上保持联系。

尽管张玲打算继续读研,并不着急找对象,但她认为“爸妈毕竟是过来人,有时候还得听他们的”。她之前比较排斥相亲,觉得自己年纪还小,但经过相亲初体验之后,如今已经可以坦然接受。

相亲路上有人欢喜有人忧

春节期间相过两次亲的赵大鹏,相亲路走得并不顺畅。大学毕业半年,赵大鹏如今在重庆工作。“大学没有谈过恋爱,平时也很少和女孩子接触。”刚放假回到家中,他便在母亲的安排下去相了亲。相亲当天,他还专门穿了刚买的一套新衣服。

“就奔着在一起去的,当时就想着正式认真一点。”谈起第一次相亲的经历,赵大鹏称“很失败”。“我很紧张,不知道要讲什么,两人没话说很尴尬。”第一次相亲两人不欢而散,后来也没有再联系。

虽然出师不利,但赵大鹏并没有退缩。不久后亲戚又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第二天两人便见了面。“她也在重庆工作,还是邻县的,算是老乡。”不像第一次没话聊,第二个女孩的外向活泼,让赵大鹏轻松了不少。虽然两人有共同话题,但赵大鹏觉得还是更适合做朋友,“眼缘不够,她的长相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两次相亲的失败让赵大鹏深深地感到找一个合适的人很不容易,他甚至有些后悔在大学没有谈恋爱。“以前以为只要父母看好了,基本都能成,现在看来哪有那么简单!”赵大鹏现在工作比较忙,接触异性的机会也不多,就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了相亲上。“我不会受到打击,只要有机会,还会继续相亲的”。

这个寒假,在江西财经大学读书的河南姑娘杜雪和相恋一年的男友订婚了。与家长安排的相亲不同,杜雪和男朋友郑博是通过同学介绍相亲认识的。两人在同一个大学读书,见过面后觉得能聊得来,彼此都有好感,之后越来越热络便确立了关系。相恋一年,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双方父母也都知道。

“虽然才大三,但觉得遇到了对的人,就希望能提早定下来。”春节前,郑博的父母和亲戚从江西驾车来到杜雪家中,与她父母商量订婚的事情。双方父母商议,当天就给他们俩订了婚,约定好等两人毕业就办婚礼。“我们双方都比较满意,两个孩子又情投意合,早点定下来也是好事。”郑博父亲说。

杜雪觉得,两个人能够相亲成功算是有缘人。她之前从来没想过会这么早订婚,而且是嫁到外地去,但是“现在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她看来,相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等着父母安排正式的相亲才去,自己也可以通过身边认识的人去争取,寻找合适的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随着法律明确大学生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可以在校结婚,在校大学生相亲的情况随之越来越普遍,甚至有部分人完成了婚姻大事。

“没想那么多,觉得都挺合适就结了。”唐莉在西北师范大学读大四,结婚对象是自己的高中同学杨强,两人今年寒假刚完婚。

高三毕业后,杨强向唐莉表白被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两人没再联系。大二寒假杨强邀请唐莉去他办的辅导班代课,“他对我十分照顾,慢慢地我们开始相处了。”唐莉被杨强对她的细心照顾所感动,两个人开始相恋。到今年寒假,唐莉顺利保研,两人时间都比较宽裕,就办了婚礼。

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学了,唐莉和杨强像往常一样回到学校按部就班学习。“相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却是两家人的事,我现在才慢慢明白什么叫‘相爱容易相守难’了。”尽管婚后会有一些小问题,但唐莉坚信他们的爱情会一直延续,生活会越来越好。

“小时候过年害怕被问成绩,长大了害怕被问对象。”在农村长大,正在西北师范大学读大三的张婷坦言虽然不反感相亲,但认为相亲应该是年龄稍大点。张婷还没有毕业,目前收到的相亲请求就比较少,而与她同龄的初中同学有的务工多年,这个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在忙着相亲。

“朋友基本上都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另一半,条件差不多的就结婚了。”但在张婷看来,近些年农村的离婚率持续走高与相亲这种形式多多少少也有关系。“正是因为相处时间不够长,了解过于表面,两人对婚姻生活缺乏认识,结婚之后就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休,最终选择了离婚”。

对于目前大学生相亲比较普遍,且相亲者的年龄不断提前的现象,有专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型、稳定型社会向流动型、具备一定风险型的社会转变,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又总体趋于稳定。”在兰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周亚平看来,由于社会流动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家长考虑孩子谈婚论嫁要知根知底也是可以理解的。

周亚平说,随着社会变迁,如今很多人希望传统家庭价值能再次得到延续和保留,也希望能够保持大家庭或扩展家庭之间的人际往来。“如果嫁得太远又是独生女,基本的人情关系就会被斩断,所以家庭原来的交往或是血亲功能在地域上就弱化了,家长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熟人圈里相亲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周亚平认为,在农业社会,大家会向往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状态,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焦虑感和生活压力加重,就更希望能够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学生均为化名)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