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对“科学”流言公众需要“免疫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周晓宇 2018-01-30 09:12:26

内容提要: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平台日益崛起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机遇,让科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目标用户,同时也能够对热点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但与此同时,一些披着科学外衣和更为隐蔽的流言也在不断滋生和传播。

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平台日益崛起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机遇,让科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目标用户,同时也能够对热点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但与此同时,一些披着科学外衣和更为隐蔽的流言也在不断滋生和传播。

对近年来的“科学”流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大多通过移动互联社交工具传播,在这种基于信任关系的传播模式中,信息的接收方很容易因传播者的亲友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这些“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出现很多专业用语,引用国外科学期刊内容,还常有专家出场,看似引经据典,其实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

要想有效抵制“科学”流言,必要的法律惩戒措施应该跟上。“科学”流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甚至还会引发现实空间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因此,加强互联网监管,厘清那些混淆真相、颠倒是非、误导公众的流言,严惩网络谣言传播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学”流言的重复传播反映了纠错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持续时间不如流言本身,强力纠错效果不明显这一客观事实。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学解释涌现,从而击碎伪科学的面具,向公众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大家对科学类流言的“免疫力”,提升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

从这一方面来说,科学家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分享给大众,这样他们才能在例如接种疫苗、转基因食品等重要的科学问题上作出明智判断,而不是被流言困扰。

与此同时,继续推进现有的科学家与大众的对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2.6万多场,参与公众近6亿人次。同时,随着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说老百姓对于科学的了解越来越深。但也必须看到,老年人、农村人口等群体还处在科学资讯来源的劣势位置,这些群体成了流言钻空子的“重灾区”。

绍兴市科协、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联合公布的2017年绍兴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城镇人口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2%,农村人口则为8.4%,城镇高于农村3.8个百分点;18岁至29岁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水平最高,达到了18.6%;60岁至69岁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水平则偏低,仅为6.0%。这种形势在全国也较为普遍。因此,应该把这些群体作为科学传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所有的科学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到资讯丰富者与资讯匮乏者之间的鸿沟,更需要考虑从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的偏好角度来设置科学传播的方式、角度和议题。(伍子平)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