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95后慢择业背后有理性也有无奈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西流 编辑:张静怡 2017-12-12 09:14:55

内容提要: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95后毕业生将开始走向职场。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已逐渐接近尾声,记者在近一个月的校园招聘会走访调查中发现,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择业”现象。

  95后慢择业背后有理性也有无奈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95后毕业生将开始走向职场。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已逐渐接近尾声,记者在近一个月的校园招聘会走访调查中发现,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择业”现象。)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径”。可这些年来,“毕业却不就业,转身宅家啃老”的毕业生却多了起来,尤以95后比较突出,这显然不是一种常态。对此,有媒体称之为“慢择业”现象,还美其名曰“陪父母”。但在笔者看来,这分明是“啃父母”,而“啃父母”也是出于无奈。“慢择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动辄上百万元的教育投入,与2000元的低起薪,构成了强烈反差,让留学归国的“白富美”宁可宅在家里“啃老”。在选择“慢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抱有这种心态的不在少数。由于就业门路狭窄,专业不对口,以及劳动报酬偏低,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别看他们在“啃老”时,表现出一副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样子,其实,学成之后,不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发挥才智,回报父母,奉献社会,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比父母更大的焦虑。

  比如,最近本地一家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全省大学毕业生招录4名工作人员。原以为报考者会蜂涌而至,竞争也会异常激烈,谁料最终报考者仅9人,还达不到三比一的招录比例数,令招考单位非常尴尬。然而,在理性分析大学毕业生弃考原因之后,他们也就释然了。假如是一名外地考生,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有幸成为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起薪不到2600元,这些收入要租房,要吃饭,要通勤和通信,要参加各类保险,还要奉养父母……试问,区区2600元,对得住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对得起父母含辛茹苦的投入吗?因此,他们认为这样的“业”宁可不就。

  95后在择业时,更多考虑的是专业对口程度和薪酬。不仅大学毕业生“慢择业”,95后进城务工人员也开始觉醒,用冷静、理性的选择,去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春节后席卷全国的“民工荒”,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吗?

  对于“慢择业”现象,舆论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而应给予“慢择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更多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为他们发挥一技之长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慢择业”现象才能控制在合理程度。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