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全国教育
关键词:
 

行走在象牙塔与社会之间 校漂族痛并快乐着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1-31 16:56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却生活在校园周围;他们不是学生,仍然过着和在校生一样的生活——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听课。不过,他们没有学生证,不能享受每年4次的半价火车票,他们游走在高校的边缘,被称为“校漂族”。

  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未就业之前,出于对生活开销、居住安全、环境氛围等各种因素的考虑,他们在学校附近租房,开始了利用高校资源生存的漂泊生活。2006年,全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了数量空前的413万人,“校漂族”这个群体也日渐庞大,“校漂族”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就业难造就“校漂族”

  “硕士、博士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专科生只能靠边站!”这是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十分广泛的一句顺口溜,话虽然说得有些偏颇,却从某些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人才市场上竞争的残酷!

  如今,大学生不再是抢手的“香饽饽”,人才市场上不时传出大学生薪酬降到千元以下、甚至零工资就业之类并不利好的消息,大学生虽然有烫金的文凭在手,可是工作却越来越难找。很多用人者都患上了“高学历崇拜症”,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倾向,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遭遇了“学历歧视”、“非名校歧视”之后,只好选择“漂”在校园,下决心通过考研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郑州大学2005届毕业生李文丽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刚毕业那年的一个周末,李文丽参加了郑州的一场大型人才交流会,尽管来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求职的场面还是把她吓了一大跳!招聘会上,很多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使得只有本科学历的李文丽有些踌躇了,最后,她鼓足勇气投出了几份简历。然而,招聘会过后,求职的事一直“没戏”。

  随着找工作次数的增多,李文丽的求职信心逐渐降低。除了在学历方面挑剔外,一些用人单位还明确地告诉她,企业即使招收大学生,刚开始时也只是让他们做最基础的工作,例如做一些办公室中收发报纸、接电话、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能真正接触到锻炼人的机会是很少的。

  现实和李文丽的愿望有很大的差距,她觉得即使勉强找到了工作也没有什么意义,“社会在发展,本科文凭已经不‘吃香’了,没有高学历,参加工作以后还得去‘充电’!与其这样,不如暂时不就业去考研,增加以后找工作的筹码!”李文丽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文丽的看法在“校漂族”中很有代表性,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上经历了屡屡“碰壁”的遭遇之后,为了自己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就做起了“校漂族”,向考研的梦想冲刺。

  显而易见,求职难和“校漂族”的出现,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前不久,上海部分高校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54.88%的大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校漂族”都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业困难而形成的。

  “校漂”一族知多少

  “校漂族”这个群体有多少人?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各地的“校漂族”正在逐年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郑州大学一位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校漂族’在各个高校都存在,只是人数有多有少而已。由于他们具有自由、隐蔽、无组织等特点,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学校很难掌握他们的情况。”

  一项对北京、广州、郑州等地十几所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显示,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根据这项调查预测,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

  这项调查结论也得到了官方发布的一些相关数据的印证: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首次对该区20所普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全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为78%,其中,“校漂族”人数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0%。

  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政策,规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其档案、户口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期间,学校免收档案保管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这项政策出台后,因为种种原因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校漂族”也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2005年,上海部分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4.35%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要做“校漂族”,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止。可以预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校漂族”这个群体会继续膨胀。

  “校漂”的生活:痛并快乐着

  早晨6点起床,然后到教室或学校图书馆里自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和晚上继续在学校就餐、自学,深夜才回到校园附近租来的民房里休息……现在,李文丽的生活和上大学时几乎没什么两样。

  毕业后不能再住学生宿舍了,为了能安心考研,李文丽与几位“同道者”一起在郑大旁边的兑周村租了套民房,义无反顾地加入“校漂族”行列,“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1月25日,穿过几条曲折的小巷,记者来到了李文丽的栖身之所,只见一室一厅的屋子里拥挤地放着一台旧电脑、一张书桌和5张床,书桌上零乱地堆放着考研书籍和几包方便面。每月的房租要300元,为了节约开支,李文丽先后找来4个“漂友”合租。为了互相不影响休息,她们约定了作息时间,房门贴着的“室友公约”称——影响他人休息是一种犯罪!每晚11:30执行“三闭”政策:闭门、闭灯、闭嘴!

  李文丽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因此,她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向家里伸过手。为了维持生活,周末,她靠做家教挣点生活费用。除了均摊的60元钱房租,她每月的花销只有200多元钱,日子过得十分节俭。

  谈到做“校漂族”的生活感受,李文丽沉重地叹息着说:痛并快乐着!

  除了自学,李文丽还经常在学校里“蹭课”,像在校生一样去教室抢占座位、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交流,她笑着说:“有人说我们是‘大五生’、‘回锅班’、‘社会系’,从表面上看,我跟那些学弟学妹们没什么两样,我觉得这种类似于上大学时的生活很充实。”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文丽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校漂族”的一个缩影,考研者占了“校漂族”的大多数,这部分人有个专门的称呼——“研漂族”。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着很多考研的大学生成为“研漂族”。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考研者数量、招生和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就业难造就了“考研热”,“考研热”又推动了“校漂族”群体的壮大。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了4年多时间,学校的环境、设施乃至一草一木都让他们感到亲切,校园附近的治安和人文环境要优于其他地方,在未找到工作之前,一些大学生便成为“漂”着的“待业派”。

  “住在学校附近,学校的食堂经济实惠,还可以到图书馆查查资料,学校周围的商店多是针对学生开的,价格较低,哪家卖什么、什么东西最便宜,我都很清楚。”“校漂族”小李告诉记者,去年,他从河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先后换了多个单位,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不愿意在一个不如意的地方屈就着。后来,他干脆在财院附近的大铺村租了一间房子,一边打零工一边寻找新的发展机会,“高校是人才汇集的地方,就业方面的信息会更多一些,能找到更多的机会”。

  据知情人介绍,目前,“校漂族”有多种类型,除了“研漂族”、“待业派”,还有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派”,难以适应社会、留恋校园象牙塔式的生活的“恋校派”,极少数家境富裕的“逍遥派”,一小部分希望从事自由职业或者自行经商的“创业派”等等。

  过了一年苦行僧般的“校漂”生活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生刘晓明终于在2005年考研成功。谈起这段经历,刘晓明满脸沧桑感:“‘漂’着的生活真是不堪回首,既要忍受经济的拮据,又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其中的无奈与辛酸只有‘漂’的人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的生活体验也比不上这短短的一年,所以,我要感谢‘校漂’!”

  “校漂族”莫久漂

  “有时候我深感苦闷,觉得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我到底属于哪里呢?”一位在郑州大学“漂”着的学子李凌这样说。

  这位“校漂族”向记者坦承,他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边缘人”身份,“漂”着的日子很压抑,整天过着学习、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同室的“漂友”都是高度紧张,他们不像在校生那样经常聚会、谈心,有时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这种状况在“校漂族”中很普遍,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心理上仍然未“断奶”,无法适应社会,就成了“校漂族”。然而,他们长期承受着别人想不到的压力和苦恼,有些人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郑州一家心理咨询公司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说,选择“校漂”的大学生心理年龄都比较小,“校漂”的背后,其实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但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晚,越容易出现内心的冲突,会在社交方面出现障碍。

  虽然成为“校漂族”是迫于无奈,但李凌认为大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多数“校漂族”都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他们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把“漂”当成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地带,用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他们日后融入社会有好处,因此“校漂”现象是正常的,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校漂族”。

  不过,李凌也清醒地意识到,“校漂”只能作为过渡期,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校漂族”应当懂得权衡理想与现实的利与弊,懂得如何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确定好自己的定位,这段“漂”着的日子才会成为自己人生履历中可贵的一笔财富!

  “校漂”现象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郑州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处老师认为,“校漂族”不是在校生却滞留在校园,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学校设施和管理带来了压力。“校漂族”的生活方式不宜提倡,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走出“象牙塔”,不能适应社会,把学校当成了“避风港”。其实,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融入社会有压力也有机遇,与其“漂”在校园里,不如到社会生活中去历练自己。有些大学生只盯着大城市,其他地方有工作也不愿去做,这些人应当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到民营企业、到基层、到西部去就业,舞台会更广阔!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漂族”的出现说明了高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轨,要让大学毕业生不再“漂”,学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入学时起就建立明确的就业规划,这样,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校园与社会的对接。

稿源:郑州日报 编辑:宋丽华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