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中考  >  中考资讯
关键词:
 

“择校”:一场无人喝彩无人取胜的博弈

http://www.enorth.com.cn  2006-12-06 12:25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这是一段艰难旅程。”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刚刚升入朝阳区外国语学校,提到刚刚过去的“小升初”,她感叹道:“你如果问100个家长,会有90个‘过来人’表示,这其中‘一言难尽’。”

  多方打探目标学校招生信息,精心准备简历,赶场参加一次次面试……几个月后,终于接到了目标学校的电话通知。这时,她和孩子竟都瘦了一圈。

  像王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事实上,择校问题由来已久。1986年,“就近入学”被明确列入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但是,一批重点学校在国家的长期投入和大力扶持下,在教学条件和水平上已经与其他学校有了较大差异。在电脑派位之外,这些学校均有一定量的提前招生名额。而家长和孩子们苦苦相争的,便是好学校这些为数不多的名额。

  择校违反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并常常表现为以分数择校、以权力择校、以金钱择校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受到各方诟病。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部此前提出,要下定决心解决择校问题,将重拳出击,采取多方措施啃掉这块“硬骨头”。

  “择校”背后有一条斩不断的利益链

  “划片招生好啊。可是好学校升学率高,校风好,老师水平高,将来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也大。家门口的学校,对比之下差距很大。为了孩子以后能走得顺点,现在只能辛苦一点了。”家长刘女士对个中苦甜有着自己的认识。

  为了择校,许多孩子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了备战征程:学特长,上奥数班,准备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80%的小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数班、兴趣班和考级班,并多数在两个以上。

  今年六七月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监控与评价工作组在对北京市18个区县和燕山地区实验班做了相关调查,共涉及4300多名小学生及1000多名初中学生。调查显示,6成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近四成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孩子累,家长也同样叫苦连天。可是,择校行为却屡禁不止。这是因为,在择校背后,有一条强大的利益链。

  “2005年我校升学率87%,全市排名第二;其中,考入清华大学18人,北京大学12人……”一直以来,升学率和重点率,都是学校招生简章中的关键词。而每年高考之后,各中学门口高挂横幅,上书升学率、上线率和重点率,已经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在家长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全国中学排名中,位于湖北省的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以升学率100%名列榜首。

  事实上,无论是哪所重点中学,都无法承受由升学率牵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升学率降低,招生将直接受到影响,生源质量下跌,进而教学成果不再突出,优质教师开始外流,各种奖励和荣誉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如期而至……新一轮升学率仍然下降,学校将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压力下,各地各校的姿态惊人的一致: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升学不放松。

  升学率,也是校方向家长伸出的妩媚“橄榄枝”。正如刘女士,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考入为数不多的重点大学。而好的小学、中学,是进入好大学的必要条件。

  “学校的目标正是招收尖子生,考出高分,保证或者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要求和学校的目标一拍即合,所以,择校成功的家长往往是欢欢喜喜去交择校费、赞助费。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完全值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檀传宝教授说。

  在北京市,各校提前招生的名额被区教委严格限定。但是开办分校的举措为招收更多优秀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某附中等一批优质学校纷纷改设民办公助的初中分校。按照规定,分校应实行独立的法人,独立的财务核算、人事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当然,招生和收费也不再遵守公立学校的标准。

  事实上,一大批分校只是在招生和收费方面实现了独立。在某附中分校的招生宣传中,家长们看到这样的字样:分校将聘请一部分附中的骨干教师到分校兼任新初一、新高一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附中的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原主管教学工作)、物理特级教师担任分校法人和校长。副书记、语文高级教师任执行校长。分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与附中是完全一致的,是附中优质教育的延伸。

  如此,学校以升学率为筹码,从家长手中换取赞助费和优质生源;家长以金钱为代价,预支孩子未来可能的高分。这是一条难以斩断的利益链。

  “择校”利益链后的连锁反应

  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守住对家长的“承诺”,校方选择“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好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其无可抗拒的强大吸力不断将优质资源吸纳其中。

  “某中学初一招收了10个班。其中,一、二、三班是实验班,四、五班是重点班,其余为普通班。实验班是按数学成绩选拔的前100名学生,相比而言理科成绩比别的班都好,平均成绩比重点班大概高3~5分左右。而重点班是按总分选拔的两个班,文科成绩较好。总体来说实验班比其他班都好,而且实验班的各种机会都会多一些。实验班和重点班的考试卷子基本是一样的,有时也不一样。和普通班相比平均分每科都多十几分到二十几分左右。”知情人告诉我们。

  为了进入实验班、重点班,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用来重复练习。被选拔出来的一部分人成为应试教育的精英;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在考试的失败和受挫中生活。

  以升学率为根本驱动力的教育模式,直接打击了素质教育。在部分地区,教师的业绩评估与升学率直接挂钩,学生的考分成为衡量教师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教师不再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为目标,相反,成为打造高分机器的工匠。

  应试教育产生不了教育家。时代需要有思想,有创新的教育家。然而,在当前以抓升学率为指向的博弈中,真正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家无从施展;相反,考试专家却成为走红江湖的“游医”,备受各类考生青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不仅动摇了教育公平的根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择校,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孩子们家庭背景的较量。

  择校,已经成为一场无人取胜的博弈。

  破冰之旅,始于均衡资源

  事实上,在“小升初”中感受到压力的不止学生和家长。北京市西城区某示范学校初中部校长说:“每年招生时,我们都忙碌到极点。录取名额只有二、三百个,报名的学生却往往上千。”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是产生择校问题的客观根源。“遵循国家就近入学政策是家长的义务,但是自由为孩子选择学校也是家长的权利。要保证不择校,首要前提是保证孩子能够就读于令人满意的学校。”家长张先生说。

  今年年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时,一位委员提出: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不足10平方公里有6所重点小学,全市的人都盯着这几所重点学校。有的孩子刚出生,父母就想办法把孩子的户籍挪到这个区域里,为孩子将来上学做准备。这导致天津市不得不出台规定,三代前在这里居住的家庭的孩子才能就近上学。由此可见,“就近入学”仅靠简单规定是不足以应对现实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和政府承担着教育的使命。义务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乔卫平说。

  “就近入学,限制择校,其本义正是限制以权力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和社会公正。这一基本方向非常正确。现在我们需要研究和实践的,是如何切实均衡教育资源。”乔卫平补充道。

  安徽铜陵从三个角度入手均衡教育资源:一是以行政手段保证不再向“重点”学校倾斜,同时斥巨资扶持弱校;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制,先后将30多位市区教学骨干派至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分配比例从1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三是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等。在这些措施之下,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

  通过对形成学校间差距关键因素的教师实行再分配,和在五个城区组建49个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大学区”,辽宁省沈阳市实施综合改革的中学也达到城区学校总数的58%。大学区内的学校打破了原有界限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不仅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还实现统一安排教学人员。

  北京地区也积极行动,展开了相应试点。2006年,示范高中校拿出了5%至1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区县纯初中校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

  这场令人瞩目的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面临极大的阻力,也引起广泛的质疑:小城市、部分地区的改革经验对于大、中城市择校“重灾区”是否适用?校长和教师轮换,重点高中招生受限,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北京市一些校长甚至明确表示,按指标招生将会使示范高中的教学质量下滑。

  此外,师资流动起来之后,一所学校固有的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不断流动的师资对课程衔接、学生适应等是否不利?

  有一位地方教育局的负责同志在与记者交谈时提出一种“水缸”理论:应试教育就像一个大家抬起来的盛满水的缸,谁先放下,谁就会承受损失,只有大家一起放下才行。

  均衡资源的几点思考

  “这就引出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一,均衡资源配置之后,能否保持优质;其二,如何衡量教育质量;第三,社会能否提供配套的改革环境。”乔卫平说。

  檀传宝做出积极回应:“均衡教育资源,不是搞平均主义。各个学校还需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但是在基础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师资和硬件条件等进而均衡生源,是最终化解择校问题的基础。”

  均衡教育资源,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现有条件下,削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教育资源的普遍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需要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支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乔卫平说。而资源均衡后的教育质量,则涉及到对教学质量的重新定义,以及检验标准的重新制定和考量。“唯升学率的计量,按考分的排名,都将不复存在。当学校间不再关注和比较考试结果时,老师和学生才可能有实施和接受素质教育的空间。素质教育不应该沿用之前的‘唯考’论来检验教学成果,而更多地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潜力方向来设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袁本涛博士认为。

  如此,也就打破择校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之间环环相扣的利益链。而只要双方还存在升学率的需求,择校问题就难以真正化解。

  当然,消解升学率的影响,“需要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一天不改,应试教育一天不停。”袁本涛说。

  好在,跟均衡教育资源的行动一样,高考制度改革的试点和方式也一天天多起来。至2006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22所高校取得了自主招生资格,今年增加到53所。

  “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和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不仅能够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还要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需要;高校自主招生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可行途径,而且有利于破除我国现行考试制度一考定终身等弊端。”乔卫平说。

  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事业,而教育改革也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且成效相对缓慢。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择校问题,均衡教育资源,打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利益链,还需要借助于家长观念的转变,需要各级、各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协作和勇敢实践,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

稿源:光明日报 编辑:宋丽华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