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老版 正文
关键词:
 

李政道称导师培养研究生需要“一对一”

http://www.enorth.com.cn  2001-11-13 17:04
 

9月20日司法会计两大考试撞上 防空警报试鸣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著名旅美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曾就读上海清星小学、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由吴大猷教授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记者:科学成就多出于青年。你认为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关键环节?

  李政道:中国的学生很优秀。我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许多学得很好的华人学生,中国的青年人才有科技创新的绝对优势。要使他们有深一步地发展,需要抓紧时间,尽早确定方向;然后要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这个环境除了依靠课堂教育、高科技的教育工具带来的信息以外,还需要上一代科学家的悉心指导。

  我特别主张导师和研究生要有一段时间密切的、共同研究的过程,而且由一个教师来带一个学生,特别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这个“一对一”的培养过程不能省,不能急。因为科学精神的传播要靠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来完成。人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这种夹杂了情感因素在内的传授是别的方式不能替代的。就好比机械猫带的孩子永远无法与生物猫带的孩子相比。科学精神、科技素质在“一对一”的师生传递的微妙之处是其他方式学不来的,也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1948年,我的导师费米问我了解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我很快做出了回答,因为这可以从资料中找到答案。但他却说,搞科学光依靠资料不行,要用自己的办法把它算出来。什么办法呢?就是自己做专用算尺。于是他指导我一起动手,制作出了计算主序星内部温度分布的专用大算尺。这种言传身教的过程让我铭记一生,受益一生,其中所得到的当然不只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工具。

  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抓住机遇,并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

  记者:你在哪段时间所接受的教育对你的成才和成功影响最大?

  李政道:这个问题让我想想看。好像我对抗战时期被迫转到西南联大读书的那段时间印象比较深。当时在昆明,条件那么艰苦,住土坯房,睡上下铺,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可是大家的学习热情那样高涨,全校大约2000多学生,200多教师,朝夕相处,后来出了华罗庚、杨振宁、朱光亚等等那么多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出人才,恐怕还是得益于师生之间的亲密交往和相互鼓舞,得益于特殊条件下坚定的求学精神。

  

记者: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关键时期,你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哪些看法和提醒?

  李政道:中国的学生学得很好。我对教育问题的基本想法就是主张“活学”,不要为了考试而学,“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讲这个道理。不要考试考得那么厉害。考得太多或占学生时间太多,教得太多,都不可取,对学生学习没什么好处,也不利于科技素质的培养。比如写文章需要选词造句,你买了一本大辞典,里面什么都有,但并不等于你因此就会写文章了。对年龄小的孩子,有些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费解的东西,要求他们有具体的理解就可以了,不必都抽象成概念,让他们花很多时间去背。有些学生不懂、要花几个小时强记的东西,往往长大些会很容易理解和记住。

  记者:这些主张是否用在你自己的孩子身上?你在家中扮演什么样父亲?

  李政道:家里的事情都是惠管,当然孩子的事我也要过问。我的大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对我说,爸爸你去帮我找东西:电线、指南针、灯泡和电池,我来给你讲讲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然后他果然用这几样东西动手给我演示“磁生电”和“电生磁”,讲得很高兴,也很对。这样的“活学”、“活用”就很好。我想一个小孩子有具体的、定量的理解就可以了,不必要求他作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我对子女的教育还是很开放的,他们的专业选择都是自己做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和我同行。

  记者:你感兴趣的学科除了你的本行,还有什么?能否描述一下它们对你的影响?

  李政道:我感兴趣的东西挺多的。除了自然科学的,还有诗歌、小说、历史和各种艺术,我还发现自然规律与文化之间有某种奇妙的联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的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这也包括艺术家的创造。一些艺术家根据科学主题所创作的画,比我用科学语汇表达得要好,而且带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你看这幅题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画,是李可染唯一表现与自然界斗争的作品,看他把自然界的“动”与“静”表达得多么淋漓尽致!

稿源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编辑 蒋玉萌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