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教育频道  >  老版
关键词:
 

校园攒书是对是错——在校大学生反思攒书经历

http://www.enorth.com.cn  2001-10-29 13:03
 

我爱套套:90后学生热捧时尚个性安全套(组图)
教育学会会长吁停评三好 北京市教委称不会取消
团结 友谊 和平 让奥运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延续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抵制有偿家教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览表 迈过小三这道坎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便尝试着去剽窃他人的东西,努力地把别人的一句话变成两句,有时,甚至不得不活生生地把一句本来很通顺的话改得不如以前通顺。在那个炎热的假期,大家的肉体和良心都受到折磨,以至我们谁都没有勇气回头看自己编过的东西。虽然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不堪入目,不知详情的人还会被我们的故事所吸引,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敢以此为荣。以前的和现在的同学听说我们出书了,都非逼着我们拿出来看看不可,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感觉就像一个演员不得不向别人坦白她以前拍过三级片似的。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就发誓再也不看与之类似的书,我十分后悔我为书摊制造了一堆垃圾,也常常祈祷别人不要购买。尽管我知道有很多人都这样干,因为就在那位出版商给我们的书里就有几本不知道是谁抄袭谁的,因为有许多地方都是一模一样的。

  近来,从网上和报纸上我得知大学生出书是很普遍的事情,不知道他们的经历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我不否认编书是学生打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中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是如果仅仅简单地篡改别人的东西署上自己的名字,一切来得似乎太容易,不利于长知识,也不光明正大,我们暂且不说这种做法的利与弊,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事情良心上应该受到谴责。”……

  这是10月10日《北京人才市场报》上一篇文章中的几段,文章的题目是《大学生出书悠着点》。大学生替书商写书的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所感到的不安和愧疚使得我们决定再次拾起这个不算太新鲜的话题,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校园——攒书者的集散地

  几经联系,记者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幢宿舍楼里找到了文章的作者米春艳。小米是民族学系三年级学生,在记者的恳求下,她从一个角落里找出了那本让她不安的、她参与“编”出来的书。那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交往能力的书,小米编写了六七个章节,她的名字被主编(也就是找她们的那个人)在书的前言里一带而过。小米回忆说,为了编好这本书,她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为学的是冷门专业,打工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而她从小就很喜欢写点东西,得到这么一份工作时很欣喜,为此,她泡图书馆查资料,绞尽脑汁设计小标题。书出来后,正如她所说的,“并不是不堪入目”,甚至她后来还在国家图书馆的书库里见到过这本书。可是,小米还是觉得心理不舒服,总有一种把别人的东西偷走署上自己名字的心虚。从那以后,她再没做过“编书”的事,她说与其打一份让自己觉得心虚的工,不如踏踏实实学点知识。现在的她正忙着准备考研,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米春艳所经历的,在大学校园里很多人都经历过,有调查表明,大学里曾“编过书”或“做过书”的学生高达40%,而且越是名牌大学,比例就越高。据说某名牌大学的一幢研究生楼里,做书者以“集团军”方式存在的就有十多家。大学生们把这称之为“攒书”。校园攒书族和校园书商正成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有群体。

  一个知情者介绍,在校园里帮书商攒书的人有三种,一是导师带着学生干,二是某个或几个学生代替书商的角色,组织另外的学生干,三是纯粹只充当书商的写手,也称“枪手”,按字数取稿酬。他说高校校园是书商云集、枪手汇集之地,而书商把眼光瞄准高校,理由大致有几点:大学生作为图书的一个巨大消费群体,也是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对出版物的敏感度是别的群体很难有的;大学生有整体较高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大学生有比较充裕的自由时间,这是在职者不能相比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师资、图书馆本身就为攒书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免费资源库,校园网络使用的低廉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大学生没有过高的经济要求,稿酬低点也不大会计较。这完全符合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经商原则。

  书是怎样“攒”成的?

  从某名牌学校毕业的周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他攒书的经历:“大二的时候,一位老师要出书,找我们几个他认为‘文笔较好’的人为他做点搜集整理工作,当时觉得能参与老师的学术研究是件大事,但实际做下来,也就是剪刀+糨糊的工作,到最后书没见着,老师说过的稿酬也没见着,我们也没好意思要,算是白当了回义务工。到了大三时,有书商找到我们,带了个关于某个大军阀野史的选题,几个人定了章节、大标题、小标题,分工去写,再合起来就凑成一本书。”周先生说,到了大四,他们几个人中就有人做了学生书商,自己从出版社买书号,自己策划选题,招募一批人来写,有时是同校的,有时是跨校的,毕业后,也有人没有找工作,做了自由职业者,实际上就是成了真正的书商。说到这段攒书经历给他的印象,周先生说:“老师找学生帮忙写学术书,就说明老师对学术的不严肃,做完之后我对老师中的,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产生了怀疑。帮书商做时,我们主要考虑到稿酬比较诱人,比起其他的打工方式,钱来得快和容易,其实严格说来,从出版社到书商再到我们,都很不负责,我们攒的,说白了,不是书,而是钱。”

  小吴属于那种自己能从出版社揽活的校园攒书族,今年,他所在的大学出版社要出一套考研丛书,他揽下了其中的新闻和法律部分。要他讲讲攒书的过程,他用了一个词——“聚拢”,而“攒”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恰恰就是“聚拢、拼凑”,小吴说他所做的,就是找到国内各著名高校历年来的考研题,按专业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再加上几句分析简单串联一下。他自己评价这套最后命名为“真题分析”的书时说:“题例不错,但分析的部分很弱,其实没有什么内容。”攒一本这样的书很简单,小吴说,20万字的书,如果催得紧,3天交稿也是可以的。

  攒书攒出的黑色幽默

  不是研究生的小吴攒出了考研的书,他说每年这么多的考研大军,他所在的又是名校,这类书出来一般都会卖得很好。他还找过一个大二女生攒“国际贸易”专业的考研书,女孩40天交出了20万字。这本书最终没有出来,但如果出来了,不知众多的考研者会做何感想。某大学法律系的一个研究生,师从一位名教授,有出版社请教授主编律师资格考试系列教材中的一本,教授推辞不了,又没时间,就把任务交给了他,他如约交稿,书也面市了,很受欢迎,随后他参加了该年的律考,遗憾的是没能通过,编教材的考不了自己编的教材,这在该校法律系成了一个笑话。

  而攒书攒出来的“笑话”又何止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凭借Windows98的“帮助”功能写出《Windows操作指南》,从未读过萨特的学生写出萨特哲学导读的书,中文系女生则说曾攒过一些常用医药使用说明汇编的书。听到这些故事,让人哑然失笑,可笑过之后又很难再笑。在校园里,有教授感叹,一些所谓的“某某大学通用教材”,实则校内某些攒书高手蒙骗不明真相又渴望学习的读者而“闭门造车”之作!

  声音一

  学生:出书不是谁的特权,只要书好,大学生出书又有何不可?

  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学生的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攒书的性质并没有说的和想的那么恶劣,他们也给出了接受攒书行为的几点理由:校园生活清贫,攒书能够带来收入,赚够学费和生活费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比起一些纯粹的体力打工方式,攒书更能锻炼自己把知识转变为产品的能力;图书市场的活跃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参加市场竞争,锻炼成长;综合、整理、归纳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说这没有意义是不公平的。

  一个攒过书的北师大学生说,攒书的过程使他无形中培养了怎么利用图书馆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以及检索、分析、概括、提炼和浓缩各类知识的能力,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几个心理学的研究生书商一直有合作,他们觉得书商提供给他们的是一个展现自己研究成果的舞台,谁不想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出书是两厢情愿、双方受益的事。他们说他们和书商合作出的书市场反映都不错,读者才是一本书最终的检验者,读者认可了,就说明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攒出来的书不一定都是垃圾,而出书也绝对不是谁的特权,只要书好,大学生出书又有何不可?

  声音二

  书商:“一些书商的低水平操作和出版社编辑的把关不严才是问题的症结”

  那么,到底谁应该对攒书攒出来的种种怪现象负责?北京大学毕业的肖健先生向记者谈了他的看法。肖健曾经做过记者、编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从事一些策划选题、自由撰稿的工作,他有很多和大学生合作出书的经历,书面市后,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在圈内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在他看来,每次合作,双方都很愉快,他认为,不能简单指责大学攒书族对书不负责任,一些书商的低水平操作和出版社编辑的把关不严才是问题的症结。他谈到了“敬业”这个话题,他说,市场上的垃圾书往往出自“不敬业”的书商,书也是产品,对于产品的质量,书商作为策划和设计这件产品,并组织加工的人,是完全可以去控制的,因此,书的质量关键在于选题和策划;其次,最终对书稿负责的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责编应该把好关,不让一些低水准的书流向市场,这是编辑该有的敬业精神。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选对人,和作者反复沟通、磨合想法,反复修改稿子也很重要。如果让大二学生写考研丛书,让数学系学生写文学类,这只能说明书商的极端不负责。

  肖健近来策划的几个选题都为他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认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只有社会效益好,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低水平的操作或许现在是有机可乘的,但最终将被市场淘汰。现在的市场和读者都在不断成熟,如果书商和出版社不努力提高自己出书的质量,就等于自取灭亡。

  声音三

  出版方:因为攒书丧失创新能力是校园枪手最大的损失

  攒出来的书到底是什么样?记者特意到甜水园的北京图书批发市场走了一遭,发现攒出来的书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往往一本书畅销之后,在很短的一两个月之内,市场上就会出现不下20本同类题材、似曾相识的书,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就跟出了《清华男孩???》、《北大女孩????BR>等等一串人的培养故事,有了《穷爸?富爸爸》,就有了一大堆跟你讨论“财商”话题的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状况时说:畅销书带来的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令很多出版社、书商和作者想“如法炮制”,各方都越来越热衷于投机取巧和追逐利润,直接的后果就是从出版社编辑到书商到作者的原创能力的丧失,这种原创的能力包括创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几年或是更早以前的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靠着这样的机制,推出了许多大家、名家,而现在,书商造就了一批校园枪手,枪手们一旦进入这个怪圈,就会随之逐渐丧失自己的创造力,这对于大学生是很大的损失,枪手当久了,你还能当作家吗?还能当诗人吗?还能写出自己的东西吗?

  反思

  健康的心态最重要

  记者并不想简单地以“利”或“弊”来衡量校园攒书的现象,但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没有否认记者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这个基本点不能放弃。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时代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摆正心态。现在学生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表现在校园攒书者的身上,就是被过浓的商业气沾染,有的人追求以一些短平快的东西获取名和利,简单说就是浮躁,这种心态很不利于学习和成长。学生应该多学习,多积淀,一本真正的好书不是“闭门造车”能造出来的。大学生还处于受教育阶段,没有打牢根基,没有深刻的社会体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准确,边学边“卖”,有人甚至不学就“卖”,这对今后的做事和做人都是得不偿失的。(潘锦华)

稿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高美君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关闭窗口
 
| 北方网最新新闻排行 | 教育热点新闻排行 |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