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制造运动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殊不知贵族不是一代就能产生的,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无不经过了百年的沉淀。想把中国学校一夜之间建成世界名校的愿望或许是好的,但这种行为却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愚蠢,而且可笑。
工程造名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由上至下的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名校制造工程——“211工程”。
“211工程”的含义是建设中国21世纪的100所重点院校,这听起来令人有点血脉贲张,但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就出来了:恐怕就连英国、美国这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也不敢妄称100所重点院校,中国凭什么夸下这个海口?
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各学校努力加入“211工程”的热情,因为进入“211”之列则意味着会得到国家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更甭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实惠,啥是实惠?能够添列“名校”之列,镀一层金,造就一个金光灿烂的出身可是流芳百年的大事。“211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记者正在南方某高校就读,当时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不是抓教学、整学风,而是日复一日的清洁校园,检查内务,清理学校内的小商贩——这一举动使大家连买早餐、吃宵夜的选择都少了很多,令学生们怨声载道。
据在其他名牌大学读书的同学介绍,他们学校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见,“211工程”并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一次走过场式的评选考核之后,学校还是那个学校。“211”的光环并没有为学校增强任何的竞争力。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记者的母校,她最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211”的行列,但在国内大多数的学校排行榜中,她的排名却一次低过一次。
中国人一向喜欢评选“×大”,似乎一经选定就身价倍增,就像“211工程”这种由上至下的政府行为,一方一相情愿地制造名校,另一方就在名正言顺的接受着近似于虚伪的“光环”。遗憾的是,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合并出名校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
但纵观已经合并的高校,似乎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拿合并较早、曾经排在中国学校前十位的四川大学来说,1995年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曾号称“全国最大的学校”,却并没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异军突起,反而给人一种越来越不济的感觉。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现在,四川联合大学的学生们还是把自己称为“川大的”、“科大的”,没听谁自称“四川联合大学”的。
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合并并没能给人以应有的惊喜,但为什么众多高校还这么乐此不疲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重点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学校合并更多的也是上面压下来的行政命令,大多数学校本身是不愿意合并的,因为各个学校肯定会有不同的风格,一旦磨合不好,很容易被拖跨。此外,中国高校中特有的派系斗争也会更加激烈,两校的权利之争是学校合并以后的又一大弊病。他指出,其实就算没有上面这些问题,这种所谓合并也不能够提高学校档次,因为合并以后始终还是那么多资金,那么多师资、那么多学生,实质上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合并只是一件劳命伤财、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银弹”炸名校
中国高校抱怨最多的恐怕就是资金不足,确实,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名校,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了资金就能建成一流的名校吗?
近年来,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各级政府也不断向高校投入巨额资金。但资金的运转却缺乏监控。资金到位以后,很多学校不是去购买教学研究仪器或是投入教学、科研工作,而是大兴土木搞基建。一幢幢豪华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内外豪华装修,还要配上中央空调。但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更需要更新的设备都仍然是以前的面目。
南京一所著名的学校在拿到国家拨的“211工程”12亿元专款以后,第一件事是修了一间豪华厕所,第二件事则是修了一间豪华浴室。很明显,国家并不是给钱建豪华厕所、豪华浴室的,学校中肯定有更多需要资金的地方,重点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有形资金只是建设名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大学精神等无形资产的建设。
世界名校不是我们自封的,也不可能合并得出来(或许全国的高校合并成一家中华大学,应该足够闻名世界),更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世界名校是靠一点点辛勤的劳作、一点点踏实的积累起来的。 (刘琨亚、李敏)
一流大学不是排出来的
八年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教授一直研究的课题就是:《中国大学评价》。针对现在形形色色的名校排行榜,武书连直言:“名校与一流大学的概念不一样。一流大学绝对不是排出来的!也不是说树立就能树立起来的!”他举例,北京大学曾在某排行榜里排过第三,从理科来看,南京大学在1992年就超过它成为第一了。但相比而言,南京大学却没有北京大学名气大,这里存在着一定历史的原因。还有,象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原子弹、氢弹都研制出来了,《亚洲周刊》却根本都没把它入列。
武书连认为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达到两个量化的要求:一是大学必须为全世界培养人才,即留学生率要大于或等于20%,留学生率代表着学校的教学能力。象哈佛、京都大学、剑桥平均有20%的学生是外国留学生,牛津是34%。二是在《自然》和《科学》发表文章的数量要达到前30名。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高杂志,在它们上面的文章是受到科学界确定的、几乎是代表着人类的重大进步,例如克隆羊多利的文章就是首先发表在《自然》上。这两个量化标准必须同时达到才算一流学校。
在国内一流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武书连认为主要差距还是在师资。象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强,他们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常常在世界顶级大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国内的大学在科学前沿的差距太大了。他估计,至少要50到100年左右才能追上国际一流的大学。至于硬件上,武书连认为只要集中精力、财力,绝对可以做到,但是也并不简单。他说,有效地消耗资源也是一项评估一流学校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至于我们的大学所欠缺的,武书连说是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说国内的一流学校可以骄傲,但千万不能自满,要放眼世界,克服浮躁的心情,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他一再强调的:做学问的人不可以当官!校长就是要专心做校长的工作,教授就得专心研究学问。他举例说,哈佛的校长实际就是学校的形象代表、发言人,到处拉经费、演说、招生、宣传,但是不授课、不辅导学生。相较之下,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忙多了,常常要跑赞助,又兼顾科研,还要带几个博士生。至于师资方面,他说国家的制度、大学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难以做到像哈佛、牛津那样向全世界公开招聘,只能采取“名师出高徒”的方法。
面对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通过合并来增加实力的现象,武书连主张自主合并。以浙江大学为例,建国前它是四大名校之一,建国后被拆散了,只剩下工科。现在浙大把文、医、农合并回来,学科齐全了,实力就更强了。武书连估计,它明年就可以排在综合大学的第一位了。武书连说这种合并对国家、对学生、对大学本身来说都是有益的,他非常赞成;同时他也指出有一些合并并没有多大意义,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上海农学院与上海交大的合并,从学生、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还行,但对大学实力增加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意义。 (李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