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位家长的求助电话: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天性活泼好动,一天到晚很少有安静的时候。一天上课时,儿子做小动作,玩笔,不小心戳到前桌的女同学,女孩哭了,儿子因此被老师批评了一通。事后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儿子有多动症。这位家长便来电咨询:儿童多动症仅仅是好动么?多动症是不是病?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家长说法
郑梅仙(儿子被疑为多动症):吃药不是最好的办法。
儿子一生下来就非常好动,一开始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后来我发现,儿子简直就没有静的时候,连坐在凳子上,都要不停地动着身子。后来我带儿子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诊断有多动症,吃了不少药,听说什么好的就吃什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看来光吃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何瑾(儿子沈小冬富阳三小4年级学生):好动不等于多动。
我的儿子也非常好动,在学校里是个公认的“小调皮”。有人曾对我说:你儿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我不这么认为。
在我眼里,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的,但好动并不等于多动。
对于儿子的好动,我很少有强制行为,玩的时候,我会让他尽情地玩,一旦需要静下来,如看书、写作业等,我要求他要专心致志,尽管这么做非常难,但只要多花点心思,最终也能做到。让我欣慰的是,我的良苦用心有了回报,儿子比以往好多了。
多动症是一种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动辄给孩子扣上“多动”的帽子,因为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专家意见
●多动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般多动症的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浙江大学心理系教师、硕士徐青:据调查,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经常干涉儿童的活动,如这个不能做,那个必须做。而且孩子稍有失误就遭到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由此可引起儿童焦虑不安、分心、冲动和多动的表现。相反,生长在和谐、安宁气氛家庭中的孩子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少有多动现象。
一般多动症的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或消失,但父母和老师对多动孩子的态度和不断的干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成年后的人格。例如儿童期多动症的冲动、多动或脾气暴躁等行为使父母及老师厌烦,常给予惩罚或态度冷淡并常常不予以理睬;儿童对被人厌恶或惩罚的体验会作出更多不良行为的反应,并成为习惯。这对儿童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这种心理行为问题可长期存在,甚至影响终身。因此,多动症儿童日后的好与坏,不单纯指多动行为是否延续存在,而最重要的是成年后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如果按这样的思路去看待多动症儿童,除了要对多动症儿童的问题作一仔细了解外,我们还需要对我们自身作一反省。最后想提醒的一点的是: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是受儿童气质特征及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如果能因材施教,这种儿童往往易培养成为有用之材,关键是培养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自控能力和行为的目的性,其实这些特征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需要培养。
●多动症的儿童自控能力特别差、注意力特别短暂;
●多动症并非是孩子故意的“恶作剧”行为,不能靠责骂、体罚的办法来解决,应该积极寻求治疗的办法。
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海峤: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学习困难。多动症的孩子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近年的一些研究也提示,多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因此,在国内外的精神卫生界都把儿童多动症作为一种疾病,并制定了一些严格的诊断标准,对这些儿童进行管理、诊断和治疗。可见,多动症并非是孩子故意的“恶作剧”行为,不能靠责骂、体罚的办法来解决,应该积极寻求治疗的办法。
从正常儿童心理发育特点来说,儿童都应该是活泼好动的。多动症的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区别就在于自控能力特别差和注意力特别短暂,其严重程度与正常年龄发育水平不一致。如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常易转移等。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应该找儿童心理医生咨询,通常医生会借助教师或家长的问卷,多动症检测表,以及注意力测试等检查,作出综合的判断。
目前国内外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对多动症的孩子应早期干预,及早治疗,主张要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教育辅导和饮食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多动症孩子有如下表现:
1、做作业常出现遗漏或差错; 2、在学习和玩的时候都显得不专心; 3、别人对他讲话时他经常眼睛望着别处,好像没听见一样; 4、不能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或任务; 5、做事情没耐性,一件事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 6、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7、记忆力差,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8、做作业边做边玩,拖拖拉拉; 9、上学时常忘记带书本和学习用具,需要父母提醒和查对; 10、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停,屁股在椅子上扭动; 11、上课时任意离开座位走动; 12、在不该动的场合也动个不停; 13、好喧闹和捣乱; 14、像有马达在驱动一样动个不停,不感到疲劳; 15、话多,说起来没完; 16、提问时总是在别人问题还没说完时就抢先回答; 17、参加比赛或其它游戏时,按规则需轮换上场,他却急不可待; 18、经常在别人谈话时插嘴,爱管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