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夏赴德国访问期间,我曾到海德堡市的一所名为“蓝涛丝”的小学参观,对那里的小学生环保教育印象深刻。
当我走进三年级C班的教室,第一个感觉是宽敞明亮,气氛活泼,从学生排座的圈形设计、教室墙壁上色彩斑斓的板报,到孩子脸上轻松自然的神情,都让人感觉这儿更像是一个幼儿园,而不是小学三年级的教室。24个学生有不同的种族肤色,但一样好动好问,大胆灵活。老师艾哈特女士负责这个班的几乎所有课程,像是个全职家庭教师。她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极富感染力,对自己班级环保教育的介绍可谓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教室很大,右前方有洗手池和杂物橱,洗手池边的地上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习惯孩子们早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并养成,而且在德国家庭中,生活垃圾也都是分门别类收集,所以在德国孩子眼里,垃圾本来就应该“各回各的家”,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杂物橱里放着孩子们喝茶进餐用的杯碗,所有容器的材料都是玻璃、金属或是瓷器,而没有塑料和纸,因为前者都可重复使用,对水、石油、电等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少,且都可回收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相比之下,后者就不那么“绿色”了。
就像中国学校里有值日生,德国小学生也有轮流值日的制度,但他们的值勤内容是负责能源节约,即控制灯光和供暖。例如只有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才打开日光灯,且先打开远离窗口一边的灯,再打开临近窗口位置的灯,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冬天供暖时,气窗是不打开的,因为热空气主要浮在上面,不能“漏”掉,下面的大窗只在课间开启5分钟左右,达到通风换气目的;暖气的输入应随时调节,当教室里够热时就关闭暖气。
热爱大自然的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有课程中,而且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学着种树种花甚至种庄稼,以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赐。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太阳能玩具制作大赛、健康早餐会等活动,诱导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和关爱,教会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海德堡,我还参观了一所特殊的“森林幼儿园”,就坐落在离市区不远的一片风景秀丽的山林里。十几个四五岁的孩子被父母每天接送到山上,和老师一起在完全露天的环境中学习、玩耍,所见所闻所玩所学的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一辆旧的汽车活动房作为孩子们避雨的场所,里面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桌子,几把小凳子,一只长沙发而已,没有任何让孩子舒适安乐的用品和设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德国的孩子也许不会懂得很多环保技术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那是一种信念,一种生活的态度,靠的是引导和熏陶,而非机械的灌输。(倪 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