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衡南县三塘镇洪山村八组的蒋铁生,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长春第二航空学院的入学通知书,邻里都前来道贺,但人们更多地是被蒋母李龙贵老人12年来靠卖冰棍、捡破烂,省吃俭用送子上学的事迹深深感动。
1981年,年届46岁的李龙贵产下一男孩,这使她异常欢喜,取名叫铁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铁生需要上学时,一家人却发起愁来。祖辈从来没上过学,自己和丈夫也一字不识,不能让“睁眼瞎”再继承下去了!可一想到家里穷得叮当响,房子都没盖,到哪里去弄钱上学?1989年,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学时,铁生还一个劲地在河滩上玩。
幸运的是村上的周大刚老师硬是把已经8岁的铁生“ 拽”进了校园,帮其“扫盲”。铁生也很快在学校以学习成绩优异出了名,深得老师们喜欢。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使一向要强的李龙贵作出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孩子会读书,绝不能坑了他,只要有口气,拼老命也要送他去读。别人的孩子能读书,我的孩子也一定要读书。
她一次去离家2公里外的三塘镇,看到一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在捡破烂,眼睛一亮,心想这是一条挣钱的路子,便下定决心加入“拾荒者”行列。
“我要用捡破烂的钱送孩子读书。”她说。于是,从1989年底开始,至今整整12年,她从没中断过。期间,她还开展过一项新“业务”——卖冰棍,肩上挎着冰棍盒,腰里别着胶袋,一边卖冰棍,一边捡破烂,每隔两三天,便去一趟银行把钱存下。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分,一角一角地积下来的。
李龙贵一家人挤在一间家徒四壁的砖房里,四周早已被烟尘熏得灰暗无比。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锅子是补过几次的,睡觉的床是周大刚老师送的。李龙贵一年到头从不买衣服,所穿衣服全是人家送的旧衣服。在外卖冰棍、捡破烂时,更是经常一天只吃一餐,清晨烧上一餐饭,和着腌菜吃下,到晚上10点钟后才回家,喝上几口水就睡觉。在外面,她从没掏钱买过一根油条,一碗米粉,因为每花一角钱都会令她心疼,因为少一角钱,她的孩子就可能上不了学。
李龙贵常在外面走,也有不少好心人常给些好吃的东西,但她都舍不得自己吃,而是赶到学校送给孩子。她说: “别人的孩子有零花钱买营养,我没钱给买营养,只能这样。”虽然如此,临近高考时,她还是给孩子宰了两只鸡,而且常去学校送鸡蛋。李龙贵说,12年的辛酸和委屈,就是图孩子考上大学,将来有出息,关键时候花再多的钱也值。
过度的劳累和贫穷,饥饿和忧虑,67岁的李龙贵早已头白腰偻,一身病痛,但却从不花钱去治,总是固执地认为没有问题。她说,1994年秋,她卖冰棍淌水过河时,一脚滑进深沟中,被水冲了几百米,没死。所以说自己命大,死不了。
谈到儿子上大学还需要钱时,李龙贵有些迷茫,她担心自己年迈有病,怕支撑不下去了。但是,她说,只要有口气在,她就会一如既往地去卖冰棍、捡破烂,坚持下去,再苦几年,送孩子大学毕业。她说:“不能让孩子为钱操心,安心读书是最重要的。”(彭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