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不了名牌大学,宁愿明年再考!”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门前,记者碰到向明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小殷,手里拿着一份申请表,前来办理“撤消志愿”手续。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因为考试时没有发挥好,成绩刚刚上了本科线,家里人一商量,决定“自愿落榜”,争取明年考个理想的院校。
像小殷这样主动要求“落榜”的考生不是少数。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市共有1004名线上应届高中毕业生主动放弃了高考录取机会。他们之所以放弃了辛辛苦苦考出来的成绩,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也是出于无奈。有的填报志愿时,对自已估计过高,只填重点大学,而且表示不愿志愿调剂,高考分数虽然上了上海市重点高校录取控制线,但没有达到自已所填报院校的投挡线,结果只好落选。有的考生在征求志愿时,拒绝地方院校或大专、职校,认为进这类学校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将来毕业分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的家长盲目攀比,总认为自已的孩子智商不错,只要高考有一线希望,不甘心放弃进名牌大学的机会。
不少考生难解“上海情结”,不愿去外地院校,也是 “撤消志愿”的重要原因。按照上海市有关政策,凡被外地院校录取的上海学生,成绩合格毕业后,只要本人愿意,均欢迎回沪就业。同时还给报考外地的考生一次性补贴 1000元。但实际录取结果表明,今年上海考生不愿报考外地校院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在己经结束的第一批本科院校和正在进行的第二批本科院校的录取工作中,外地院校共减招766人。如今,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娇子娇女”远离家门赴外地读书,真可谓“家长不放心,孩子不称心。”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放宽,也降低了考生“撤消志愿”的风险。以往在招生政策中规定,如果考生放弃志愿,两年内将不能重考,但现在只要在录取工作开始前两天提出申请,不占用招生指标,对考生今后参加高考就不会有影响。即便录取后再放弃,考生只要能在当年拿回自已的档案,就可以参加第二年的考试。而一年春秋两次招生考试,给了考生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 自愿落榜”的考生只要等上半年就有考试机会。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了“撤消志愿”现象的增长。
十年寒窗,一朝高考,如今有了读大学的机会又轻易放弃,难免令人觉得可惜。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认为,考生和家长希望能进本科院校、进重点大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考生参加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不容易,能上录取分数线更是一件喜事,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够慎重考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何况能不能在大学里学到真本领,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勤奋学习。(刘军)
|